2016年03月07日 星期一
一份“工匠精神”提案是如何诞生的
本报记者 王 飞

    ■记者手记

    5日上午,当“工匠精神”四个字从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出现时,记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一个人——全国政协委员王向朝。

    这是为啥呢?3月2日下午,记者的邮箱里就收到了一份题为《关于重视技能人才、弘扬工匠精神,助推供给侧改革的提案》的邮件,发件人就是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委员,因为“工匠精神”这个词,我对这封邮件印象深刻。只是当时没想到,这个词会在三天后被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

    神预测!记者在华北宾馆见到王委员时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谦虚地笑了笑:“没有那么神,运气好而已。”

    为什么提前写了这份提案?王向朝瞬间就打开了话匣子。“去年媒体炒中国人去日本买马桶盖的新闻,我当时就在想,中国人大老远地跑到日本去买马桶盖,无非是人家的东西质量过硬。”不过让王向朝没有想到的是,李克强总理在随后的两会上同政协委员交流时还专门提到了这个故事,并指出问题的实质是“倒逼中国产业升级”。

    随着中央提出“供给侧改革”,围绕马桶盖的问题,王向朝的思考就更深入了。为什么一方面国内产能过剩,而另一方面中国人却在海外疯狂消费?王向朝认为要推进供给侧改革,解决供需错配问题,除在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房地产库存,防范金融风险等四个方面发力外,还应在提升产品质量上狠下工夫。

    “要提升产品质量,一定要重视人才,特别是重视技能人才,因为产品本身是人做出来的。”王向朝认为,要提升产品质量,仅有技能人才还不够,还一定要有耐得住寂寞、做事踏实、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目前社会比较浮躁,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很多企业追求眼前利润,‘抄一把就走’。”在王向朝看来,当前整个社会普遍缺乏“工匠精神”,也缺乏对产品质量的深度追求,这也是我国很多产品被贴上“价廉质次”标签的重要原因。

    在这番思考的基础上,王向朝奋笔疾书,这份“工匠精神”的提案应运而生。在这份提案里,王向朝提出了完善技能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让具有“工匠精神”企业脱颖而出、加大“工匠精神”宣传力度等五点建议。

    3月2日从上海抵达北京后,王向朝就在第一时间提交了这份提案。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5日下午,全国政协打来电话,邀请他参加3月8日下午举行的一个座谈会,并要求他在会上主讲“工匠精神”。

    “看来这次两会没时间休息了,不过我这几天要好好准备,一定把‘工匠精神’宣讲到位!”王向朝委员的话语里透着那么一丝骄傲,还有一份责任。

    (科技日报北京3月6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