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全胜 冯 波 本报特约记者 李 飞
任何新武器、新装备研发后,都必须有一群人试验定型,然后再列装部队。装备的好坏,直接影响战争的胜负和军人的生命。陆军装甲兵某试验场,是一支为我军新型战车颁发“准生证”的唯一单位,被军地誉为“铁骑包公”。如今,这支试验部队已组建56年。
试验场连着未来战场。试验场的官兵,用高超的本领担当装备的“终审法官”。
56年只干一件事
“冬入寒宵宫,夏至炼丹炉”,官兵们常年过着“反候鸟”式生活。从风雨雷霆的东海之滨到空气稀薄的青藏高原,从酷热难耐的戈壁大漠到滴水成冰的北国边陲,他们在奇湿、奇高、奇险、奇寒等各种气候和地形条件下,56年只干一件事——严格考核新型战车的战技性能,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从第一代59式坦克到最新型主战坦克、从单一型号到装甲车族126型372台次装备的设计定型试验任务,获国家军队科技成果奖100余项,书写了我军装甲兵史上的辉煌篇章。
那一年冬天,塔河,零下40多摄氏度。这风雪的世界里,空气都似乎是凝固的。
战车在这里搞试验,就犹如进了四星级的“冷冻柜”,被冻僵、冻伤是常有的事。有个边防战士冒雪巡逻归来,耳朵被冻掉半个,竟浑然不知。
高级工程师王治功在组织新型坦克射击试验时,雪下得正紧。
按规定,首发射击必须在车外进行。射手接连按了两次击发按钮,却没听到炮响。技术人员判定是车外击发电路有故障,故障不能及时排除,大家急的直搓手。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王治功爬上坦克,要由车外击发改为车内击发。大家拦住王治功,劝他别冒这个险!
因为谁都清楚,稍有不慎,就有车毁人亡的危险。
千钧一发之际,王治功登高一呼:“你们都后撤,隐蔽好!”说完,就毅然钻进了坦克。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人们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
一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十分钟后,随着火炮一声巨响,炮弹呼啸而出,精确命中靶心!
严肃对待每一个数据
“过我铁嘴钢牙,方能驰骋疆场!”该场官兵以“终审法官”的严肃态度对待每一次试验、每一个数据。
为了充分满足未来战场和部队训练需求,尽快使新装备形成战斗力,该场开展了具有前瞻性的作战试验、极限试验和无人平台挑战赛等多项试验研究,他们还依然紧盯列装后部队的使用情况,随时收集反馈信息。
去年,常温地区试验,他们发现某轻型坦克车体裂纹问题。由于均属已定型产品,有人认为更换部件不影响试验就行了。
“不行,装备好坏事关战场的胜负和战士的生命,决不能含糊!”该场主任刘学工遂果断下令终止了试验。
他们坚持按惯例进行机理分析、故障定位、问题归零。还会同相关部门共同努力追回、修复已列装部队的600余台次故障装备。
据统计,近4年他们先后发现、根治大大小小问题881个,从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
向研究型数字化发展
在试验中,记者发现,该场官兵与32家军工部门技术人员并肩战斗,相互交流探讨、查找设计缺陷、制定改进措施,装备设计理念一次次在碰撞中得到优化,装备性能也在全面、高效、严格的测试中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陆军装甲装备快速发展,该场的任务也呈现历史性变化:由几年一个型号到一年十几个型号,由机械车辆底盘试验到侦察、指控全系统试验,由单一装备到一体化综合试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装备越来越复杂,系统越来越先进,试验理论、测试技术、试验方法等也水涨船高。如今,该场已总结完善了93项试验标准,正在修订其中31项,根据新技术发展又新制定了10项。该场自研的战车“黑匣子”,目前已升级到了第三代。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标杆秒表到八十年代简单的电子板,继而到陆上和海上综合测试系统,到现在拥有10余台野外测试车构成的装甲车辆综合测试中心,为远程、动态、实时科学测试数据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目前,该场正由粗放型向精细型、由任务型向研究型数字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