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1日 星期一
消除“毒文具”须挥重拳
吴佳珅

■茶余饭后

    江苏省质监局日前在一次文具产品风险监测中发现,文具中安全隐患重重,其中笔类文具个别样品苯系物总和超标860多倍,所含塑化剂、有机溶剂残留和卤代烃等对正处发育的青少年十分不利。

    值得警惕的是,本次质量分析报告中暴露的种种问题并非检测所在地独有。几年前就曾有与“毒文具”相关的新闻曝光,时过境迁这些毒物至今仍有“生存空间”,个中原因值得深思。

    审视“毒文具”,会发现相关情况的说明委婉含蓄。公众只粗略知道质监部门在多少种文具中查出若干种化学成分超标,但并没有对生产企业或品牌点名道姓,更谈不上查处遏制,使得监督效果大为弱化。此外,相关规范和标准也相当滞后。

    尽管我国早在2008年就开始实施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涵盖几乎所有文具用品的安全技术标准,但仍有不合规范和安全标准的用品在市场上销售,且出现新的化学成分,而原有标准并没有更新。

    “毒文具”背后是“毒厂商”、监管匮乏和规范滞后。因此,对文具的质量检查不应止步于某个节点的例行公事,而是要使其成为一种长效的工作机制。治理“毒文具”关键是尽快更新相关规范和标准,同时强有力监管。对于那些不计后果的无良文具厂商应挥以重拳,彻底斩断这条黑色利益链。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