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1日 星期一
环境从“治”理走向“智”理
本报记者 华 凌

    ■打破砂锅 

    目前,我国在加强环境污染监管方面,如何更上一层楼?如何运用智能手机、卫星、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环境“智”理水平?请关注——环境从“治”理走向“智”理

    污水处理厂不运行,终日“晒太阳”的现象让各地环保局长十分糟心,特别是花费很多资金,有些污水厂却不按照规定正常运行。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长期以来,环境执法人员需要赶到污染现场督查,用眼看或鼻闻,不仅劳动强度大,还效果差,有什么高效手段提升治理水平?

    近日,由《环境保护》杂志社在北京主办的“中国环境治理”高峰论坛上,来自环境监管一线的政府官员、专家分享了目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环境“智”理水平的生动案例,令人切实感到我国在加强环境污染监管方面,借助智慧之力能更上一层楼。

    智能手机实时监控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厅长朱京海介绍说:“辽宁在治理辽河的过程中,2008年—2009年投建了100多个污水处理厂,但收效甚微。于是,我们就向‘数字环保’要能力,2011年开始投入建设数字环保工程,2014年6月相关系统建成后,管理部门和普通百姓都可利用电脑或者智能手机实时查看每座污水处理厂运行设施的现场画面,查询污水处理厂的基本资料以及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数据,包括曝气池和出水口的水质,全面了解污水处理厂的运行情况。”

    不仅如此,这个系统结合污水处理厂运行工况信息等参数,还会对异常问题进行智能预警,为实施远程诊断提供支撑。实践证明,预警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结果在逐年接近。

    该系统以信息化技术助推环保管理模式的转变,节约了执法人力资源和执法成本,提高了现场检查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杜绝了污水处理厂的偷停、偷排和超标排污现象。目前辽河流域水质已经达标,摘掉了重污染的帽子。

    卫星“鸟瞰”精确排查

    由于我国西部偏远地区面积广阔、地貌复杂,有时环保部门的人员督查一两个企业需要跑上一天,因此,采用高科技信息检测手段,如卫星、无人机等,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为环境督查执法收集有力数据助力极大。

    环保部西北环境督查中心副主任马国林说:“卫星所收集的数据,犹如一个历史档案库,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卫星的原始数据清查污染大户。比如对陕西龙门地区,督查人员利用环保部卫星中心提供的卫星‘鸟瞰’数据,锁定其中排放冒黑烟的企业,一一调出原始记录并截图,可谓历历在目,当时不开污染治理设备、超标排放的企业都会作为重点督查目标。而且,这种方式还可以利用于对国家自然保护区的督查,自然保护区占全国很大的面积,达17%左右,通过卫星、无人机可以从中发现是否存在环境违法行为,可精确到具体哪个地方,便于清查。”

    大数据预估空气质量

    “大数据的统计方法强调多样性知识的融合,能够把交通、气象、人口、地理和空气质量融合在一起。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达到监测雾霾现状、预测未来几天的空气质量状况,以及将来还可追溯雾霾的来源、形成原因等。”微软亚洲研究院主管研究员郑宇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他说,就目前而言,在做前两个层面的工作:首先,由于城市各个角落空气质量的差异很大,通过有效站点的监测读数可搞清整个城市空气质量的现状。具体计算分析出1平方公里范围之内的细粒度空气质量,为市民精确提示何时有利于开窗通风或关窗、跑步、出行等。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其在实时细粒度分析方面,准确率提高了20%。其次,可预测未来48小时的空气质量。这融合了很多站点的数据、周边300公里范围内其他所有站点空气质量记录,以及自身所在当地的气象状况等。

    例如,运用北京市区内及六环以外总共约30多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数据,一方面结合现有站点的空气质量的实时和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融合了气象、刮风下雨、交通流量、人口移动性、道路结构(精细到有多少红绿灯)等数据,训练出一些模型,形成一个实用的系统。即使一个地方没有站点,模型也能够依据相关数据,估计出当地的空气质量。

    2015年,国家环保部信息中心已启用这一系统,在京津冀区域、成都、福建官方渠道发布信息,另外,在网上或用手机应用APP“小鱼天气”可查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成渝片区等70多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的相关信息。

    诚然,环境污染治理既需要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共治的污染治理体系,也需要智慧地采用大数据、卫星、智能手机、无人机及互联网等“利器”找到症结,精准发力治理污染,可谓花小的代价解决大问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