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为农村孩子提供贯穿成长的公平舞台

    文·赵婀娜

    ■教育时评

    “我在贵州一个村寨看到,虽然破旧贫穷,但老百姓都觉得日子有希望。因为最近两三年,村里出了20多个大学生。整个村子的年轻人、孩子们都感到有上升的通道、向上的希望,全村的‘心气’都不一样了。”在近日举行的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李克强总理谈到了今年春节前夕在贵州黎平蒲洞村的一次考察。

    过去一段时间,为改变农村学生上大学比例不高的现状,阻断社会阶层固化与贫穷代际传递的趋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新政,如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等,切实提升农村孩子上大学比例。几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学生走进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的校门。

    但遗憾的是,比例的提升,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孩子的成才困境。一方面,由于高等教育质量与教育回报率不高,依然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学生选择尽早打工就业,宁可到大城市做“北漂”“上漂”,也不愿参加高考。另一方面,那些走入大学校门的农村学生,不少在毕业之际又陷入择业困境——由于缺少社会关系与创业渠道,就业之路较城市孩子狭窄;回到家乡,又有些不甘,也需要重新适应,成为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夹心层群体”。

    这也提醒我们,社会公平需要结果公平,更需要机会公平。就教育领域而言,教育公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育链条上每一个环节的公平,包括优质教育资源的分布、进入重点大学的农村与城市生源比例,以及就业机会的均等获得。从更宏观的角度看,让农村娃成才,提供一个贯穿成长全过程的公平舞台,比仅仅在高考招生那一环节提供特殊关照更为重要。

    如何为农村孩子提供贯穿成长始终的公平舞台?首先,需要打破教育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等化,加大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尽快缩小城乡间、地区间差距,让农村学生不输在“起跑线上”,不输在高考之前的整个基础教育环节。

    同时,要为农村学生提供更为公平的就业机会,改变就业竞争中那种“拼爹”“拼关系”的状况,完善公平竞争的制度建设,加强农村学生的就业指导,最大程度上降低农村孩子教育成本与失败的风险,提升教育投资回报率。

    当然,尽快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之间的人才成长立交桥,鼓励农村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更为适合的成长路径,多元化成才,也是教育公平的重要方面。毕竟,“为每个人提供公平的教育”,更为深刻的内涵,是“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教育”。多元成才,辅之以整个社会健康的成才观,鼓励农村孩子毕业后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建设那个乡村中的“中国的未来”。

    “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为农村孩子提供完整教育链条上的公平,不仅可以为广大农村学生带来更多的成长红利,也有利于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背后,都系着一个渴望脱贫奔小康的家庭,系着一方广袤的土地,系着乡土中国的未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