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一线创新力量
在11月下旬格尔发重卡2016商务年会上,江淮格尔发一口气推出了十款全新车型,还首次发布了“卡嘉”车联网系统。有媒体评论说:“也是拼了”。
江淮汽车在重卡领域发力较晚,近年来跻身行业前列。这最初的路,就是由周福庚带着一个10人的年轻团队闯出来的。
近日,记者在位于合肥的江淮汽车技术中心见到周福庚。如今的他,已经是江淮重型商用车研究院院长。在江淮内部,周福庚还有个响亮的名头——“周老大”。
1988年大学一毕业,周福庚就被分配到了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江淮汽车”前身),一直从事汽车产品设计和研究工作。他承担过公司从6米到9米的全系列客车底盘设计,也主持过公司的全系列轻型卡车开发设计……确实,他担得起一声“老大”。
这些年来,汽车研发路上的浅滩暗礁,周福庚碰过,也都想办法闯过。
2003年,他带着10名员工组成的重卡研发团队去给江淮的重卡系列产品“开路”。彼时,公司没有任何重型卡车技术积累。
当年的10名员工,都从大学毕业不到两年,经验不足是他们的硬伤。周福庚要“带”队伍,还要“教”队伍。现在已是重卡底盘设计部技术总监的王俊伟回忆,周老大给这些年轻人一张张审图纸、做校对,“手把手教”。“11个人从事重卡研发,在国内团队里可以说绝无仅有。”
重卡结构复杂,技术集成度高,周福庚的团队选择了以国外某一重卡车型为标杆进行开发。“要先吃透人家的技术,摒弃别人的缺点,再结合我们重卡的实际使用环境进行改进。”
一开始,恰恰因为忽略了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他们栽了一个跟头。2006年左右,承载着周福庚希冀的重卡初入市场,表现不佳。开发团队了解了司机们的实际使用场景才发现,中国道路路况复杂,而且用户普遍超载,国外车型有些“水土不服”。
“当时算是闭门造车。”周福庚明白了,得针对用户需求搞开发。2009年9月,在公司领导支持下,周福庚带领技术中心的重卡研发团队和当时重卡营销公司的研发人员,组建了重卡研发项目组。这样一来,研发和市场的距离近了,开发更“有的放矢”了。
从2010年开始,江淮重卡的销量逐渐增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周福庚带着团队一手打造起重卡产品线。
成功秘诀?无他,“坚持”二字。但周福庚说了,也不能用蛮力。
“产品研发要不断总结,把你的实践总结成理论性知识,沉淀下来,传承下去。”周福庚喜欢琢磨和总结,他还有一套“周福庚产品开发工作法”。2013年,它被评为安徽省职工先进操作(工作)法。
“你看我们的手机,是不是看起来都差不多。从自然世界到人类社会,很多东西都是相似的。所以,也可以用相似性原理进行产品的针对性设计和开发。”这就是周福庚工作法的精髓。
周福庚记得,自己20年前在参与江淮轻卡HFC1061K系列产品研发时就琢磨,怎么让通常只能承受拉力的钢丝绳,不仅承受拉力,也能承受推力?
“我一直在想这东西,后来找到了一个类比——胃镜!”周福庚说到兴奋处,比划了起来,“做胃镜时,软管会从食道一直探入胃部,光源器发出的强光,经由导光纤维层层折射,才传导出来。”他受此启发,给钢丝绳外加一层防护套,当钢丝绳承受推力时,护套内壁就会对它产生反作用力,如此反复,钢丝绳一端受到的推力就能传递到另一端——这种软绳用于载货车的选换挡中,就能避免使用众多的杆系传递选换挡的推拉力,大大简化换挡操纵机构的结构。目前江淮各种型号的轻微卡、客车底盘、中重型卡车、轿车等车型都普遍采用了软轴换挡操纵机构。
而最近,周福庚又爱上了阿奇舒勒的TRIZ理论,它翻译成中文叫“创新问题解决理论”。阿奇舒勒想解答的问题是:是否有可遵循的科学方法和法则,让人们迅速实现新的发明创造,或者解决技术难题。
“这对产品开发来说很有启发,一有时间我就想,怎么把它用到产品设计中去。”已经有了近30年工程实践经验,周福庚觉得,自己要从理论中悟到更深层的东西。
或许,下一次江淮对车型的改进中,就又能融入周老大的新想法了。
(科技日报合肥12月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