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至20日来自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和中国近百位农业官员和专家在昆明召开“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七届理事会暨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与会者分别就陆稻、大豆、马铃薯、甘蔗、植保、农经工作组合作研究,交换了各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及迫切需求信息。并对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和多年来合作成果转化等事宜深入研讨,达成一致意见并推动落实,同时进一步提出了今后的合作计划。
大湄公河次区域是指湄公河流域的6个国家和地区,包括柬埔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和中国云南和广西。2008年,由云南省农科院牵头,与柬埔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5国有关研究机构合作,在昆明成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ECCAST-GMS,以下简称合作组),旨在平等、互利、共赢的基础上,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开展和促进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引领农业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达到支撑粮食安全、消除贫困、保护环境的目的。
2008年9月,合作组在昆明召开了第一届理事会。截至目前,合作组已召开6届理事会会议,下设的专业工作组也从最初的4个增加到6个,分别在陆稻、大豆、甘蔗、马铃薯、植物保护和农业经济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7年来,通过合作组平台六国交换品种264个,筛选试验品种48个,示范适宜品种34个,示范面积近6500公顷,培训科技人员和农户9209人次。适宜品种中,陆稻平均增产31.1%,大豆11.1%,甘蔗33.3%,马铃薯10.5%;最高增产陆稻达到146.8%,大豆最高增产达105.3%,甘蔗增产达49%。
合作组从科技部、农业部、云南省科技厅等申请完成了多项国际合作项目。如科技部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中国—东盟重大农业外来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平台”、云南省科技厅支持的国际合作项目“GMS跨境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合作监测与防控”等。
合作组在推动农业科技合作的同时,注重与企业合作,以市场为目标,成立了由涉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部门等28家单位组成的,跨行业产学研相结合的云南农业走出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联盟成员单位已有36家。
云南省农科院作为技术支撑与云南物产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援建老挝北部农林技术示范中心,该示范中心目前已建设成为具有良种繁育,良种和新技术示范培训,新技术推广的中老农业合作基地;与越南科技公司合作,在越南北方建立了十多公顷的基地,进行了马铃薯的种薯育种筛选,共约340公顷,生产了5000多吨,出口累计4000多吨;与金瑞种业公司合作在越南开展了水稻示范试验种植,云光14号在越南的推广面积超过13万公顷;与云南新犁温室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在柬埔寨建立了“云南—暹粒友好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了马铃薯,玉米等作物,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并荣获柬埔寨国王奖。应柬埔寨要求,将与云南某公司合作,在该国再建立一个示范种植园。
本次“大湄公河次区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组第七届理事会暨农业科技合作交流研讨会”重点是在过去的合作工作基础上,继续深化和推广合作成果,联合中国农科院、中国热带农科院及相关省份农业科研机构进一步与东南亚国家开展合作,同时,为 “走出去”涉农企业牵线搭桥,给予技术支撑,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发挥云南省优势,使合作组成为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中国——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辐射中心的主导合作机制、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