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厚积薄发耕梦田
——记大同大学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实验室青年团队

    □ 本报记者  王海滨

    一位50后的博士生导师,领着一帮80后青年博士,在一座新成立不到十年的大学里,创立了一所省市共建重点实验室。在这个全新的天地里,他们志在千里积跬步,他们放眼江海积小流,遨游在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研究领域。

    培育一支科研队伍

    2006年7月1日成立的山西大同大学,是一所省属全日制多科性大学。在这所成长型的大学里,怎么建立科研的基础?“在学科知识交叉渗透、带头学科加速更替、研发周期日益缩短的今天,科研团队已经成为世界各知名大学最具创造力的‘科研组织细胞’。在大同大学里,如何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迅速培育科研团队,以便在科研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专长,是新兴大学赶超一流大学的重要任务。”分管科研工作的副校长石云龙如是说。

    毕业于雁北师范学院物理系,在同济大学攻读并获得凝聚态物理专业硕士及博士学位的石云龙,把建设科研团队的重任主动挑在肩上。石云龙提出,在中国的大学里,要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业绩,就必须抓住团队内部沟通、团队角色匹配、学术带头人水平等主要因素开展工作;要促进科研团队的成长发展,就必须尊重其发展规律,分阶段、个别化地开展科研团队培育工作。

    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主要围绕人工微结构材料电磁调控、光电信息转换材料应用基础研究和石质文物保护功能材料研究与应用为基础,强调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配合,特别是在功能材料的设计与物理性质的研究方面,围绕制备具有应用背景的功能材料开展深入研究。

    实验室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优秀人才,建设了一支国内一流、实力雄厚的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研究队伍。目前实验室固定人员30名,实验室流动人员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15人;具有博士学位18人;其中同济大学博导1人;太原理工大学硕导2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导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工程优秀中青年拔尖创新人才1人。

    形成一个创新理念

    实验室主任石云龙,既是学校领导,也是实验室科研领军者。他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一对双胞胎儿子最是他的骄傲,哥儿俩分别考取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之后出国深造并都取得博士学位,现在哥哥已经博士后毕业并回到上海工作,弟弟在英国博士后在读。“毕业后也要马上回来工作。”石云龙说。他们父子三人经常在网上聊天,一个英国,一个上海,一个大同,虽远隔千山万水,但聊的话题却都是物理,因为物理是他们的共同专业。“每当这时,我们是最开心、最幸福的。”石云龙满脸的喜悦。是啊,在那个无垠的世界,他们有物理知识的碰撞,创新精神的碰撞,父子感情的碰撞,碰撞出火花,碰撞出共鸣,碰撞出幸福。

    石云龙父子们的交流对他的启示是,科研必须创新,必须交流,必须对接世界前沿。所以他给实验室的年轻人提出的要求是,每个人的科研方向必须瞄准世界一流,每个人每年都要到国外学术交流。为了紧跟国际前沿的发展,经常派遣科研人员带着自己实验室的科研成果到国外做短期和长期的学术交流,近三年,已有刘丽想副教授被派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做访问学者;董丽娟博士、刘艳红博士等到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等国参加国际学术交流。

    实验室已经成为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和中国矿业大学攻读材料学科博士学位的本校青年教师学科平台,这些博士生每学期都定期回到实验室参加组里的学术会议,互相进行学术交流,并进行实验工作。这样既促进了校际学术交流,又培养了大同大学的青年教师。

    树立一种实干精神

    应用基础研究,能不能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石云龙说:“紧密联系区域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创新的基础,也是我们科研的根基。”

    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实验室就是以省市共建山西省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申请建设的,必须承担起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重任。实验室的一个课题“红外线吸光片”,就是围绕云冈石窟等石质文物的保护进行的科研项目。

    露天石质文物大多是体积大、不易移动、分布在野外环境,无法像室内或馆藏文物一样通过人为调控环境来达到保护的目的,其保护材料的选择和保护技术的研究一直是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关注热点。而风化是露天石质文物中最重要的一种病害,引起风化的主要原因是温差作用和水的侵蚀。所以,制备出这样的红外吸光片,置于石窟外,就可以调控红外光线进入石窟内的强度,进而起到减小石窟日夜温差的作用。所以,若能研发此种防护结构并投入使用,便可真正实现将保护与修复及养护合为一体,可逆且不影响石窟形貌的完美功效。而且,此结构易于推广到其它露天石质文物的风化防护中,其应用前景广阔。

    类似的课题还有“煤矿光纤通讯”、“微结构新材料”等,都与大同当地经济建设的科技攻关紧密联系。石云龙说,实验室将结合地方资源,进一步拓展横向科技协作,走出一条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产学研道路,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谈到下一步发展,石云龙说,实验室还将把吸引、聚集和培养国内外一流人才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与国内外人才竞争,千方百计吸引和选拔一流人才到实验室工作,努力造就数名国内一流的学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建成一支整体水平较高,充满活力,在国内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创新型科研团队。在工作条件上,通过学校和实验室两方面投资,提供尽可能的实验设备和实验场所以及相应的实验人员;在生活上,进一步提高高水平人才的待遇,解决高水平人才的住房、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入学等一系列问题;在学术上,本着物尽其才、人尽其用的目的,积极发挥高水平人才的学术优势,充分发挥高水平人才的创新作用,使高水平人才具有充分发挥的空间,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学术气氛。

    相信,大同大学微结构电磁功能材料实验室青年团队,就是这样厚积薄发的青青草。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