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南京炮兵学院传出喜讯,由牵引火炮教研室副主任李臣明主持研发的“某型远程武器精确火力运用支持系统”,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
收获大奖,奥秘何在?翻阅李臣明的14张获奖证书,以及5个在研项目简介,笔者发现,字里行间活跃着一个词汇:火力。
“先用火力后用兵力、多用火力少用兵力、能用火力不用兵力是现代炮兵作战的基本原则。科研攻关必须突出火力创新这个关键,在打得快、打得准、打得远上做好文章。”采访中,李臣明如是说。
一个年轻教员缘何如此钟情火力研究?原来,早在南京理工大学读博期间,李臣明便敏锐地认识到,远程精确火力打击必将成为炮兵发展的主要方向。他倾注数年时间鏖战在高空远程弹道理论这一国内空白领域,毕业论文突破了远程火箭弹道理论多个技术难题,被评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个人获“国防科工委委属高校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更让人惊奇的是,李臣明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称呼——火箭研究所所长。这是该院为推动火箭武器技术与运用发展,专门为他设立的特殊学术机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怡昕教授担任名誉所长。
蓄之愈久,发之愈烈。2013年10月,李臣明应邀参加总部组织的“远火群和防空群实弹战术演练”活动。透过弥漫硝烟,他发现,传统射击保障方式相对繁琐,射击准备和校正耗时过长。遇到复杂电磁环境,炮兵部队很难实现精确打击和全域打击。“现代战场高度透明,发现即摧毁。炮兵火力如果不能抢占先机,很难赢得制胜权。”在专题研讨会上,李臣明的发言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时隔不久,一个特殊攻关小组便宣告成立。李臣明作为技术骨干,积极突破传统思维束缚,经过数百次反复试验和科学论证,创造性提出基于弹道轨迹测量技术的精确打击与评估概念,研制出“某型炮兵精确打击与评估系统”。令人诧异的是,成果出炉后,他们并没有急于报奖,而是带着成果辗转多个演兵场,接受了10余场实战检验,火力反应时间缩短近30%,首群覆盖率提高28%,“闭环校射、连续打击”等新型战法备受官兵青睐。
“军事科研必须坚持两条腿走路,既要在挺立潮头上下好先手棋,更要在管用实用上打好主动仗。”多年来,李臣明坚持把炮阵地当作创新主阵地,相继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远程制导火箭单平台多目标快速打击研究”“网络化巡飞攻击武器系统作战运用研究”等重大课题,解决了火箭炮小场地组训难、火箭炮弹药装填训练难等瓶颈难题,炮兵部队火力运用能力大幅提升。
火箭炮实弹射击散布大,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意外事故,要求观察所和炮阵地必须密切协同。然而,由于缺乏协同手段,火箭炮分队级训练经常各敲各的锣,有时受场地、天气、装备等因素影响,实战训练难以完全展开,训练效益事倍功半。李臣明把部队需求当作攻关追求,带领科研团队多次深入演训一线。经过集思广益,他们采用三维数字化地形、可视化、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科学建立了弹道仿真、场景显示等多个模型,研发出集射击指挥、目标侦察、阵地操作于一体的“火箭炮分队指挥训练系统”。该系统涵盖了实战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地形和天候条件,不仅可以实现观炮协同训练,还能完成所有射击训练课目,训练成本下降了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