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05日 星期四
中国近代女性观与科学如何演变
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张 楠

    “性别与科学”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项重要选题,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有2477万的女性科技人力资源。在博士后报告《清末民初中国女性科学教育的历史研究》基础上,我从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变革的图景中,对中国近代女性观演变与科学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考察。

    1. 变革中萌芽确立: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学制与科学

    中国近代妇女教育学制下设自然科目的沿革,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过程。癸卯学制(1904)下妇女教育中一些基础自然科目的设立初见端倪。壬子癸丑学制体系(1912-1913)下妇女教育中自然科目新增开设和深入发展,袁世凯时期出现复古主义的回潮。壬戌学制(1922)下自然科目的设置得以完全确立,妇女所享受的平等教育权利正式走向合法化,为中国近代妇女获得科学领域的教育自由奠定基本的制度保证。

    2. 渗透中起步壮大:中国近代妇女教育机构与科学

    就中国近代妇女科学教育机构的发展线索而言,教会女学首开中国近代女学的先河,经正女学作为中国近代私立的第一所女子学堂,引发了国人兴办女学的热潮,进一步深化了科学教育的授课内容。在此影响下,公立女学、综合性学校(接受男女同校)等机构的陆续设立,彻底打开了中国近代妇女接受先进科学教育的局面,为她们能学习到更多的科学知识提供较为广阔的平台。

    3. 曲折中迂回前行:中国近代妇女社团发展与科学

    中国近代妇女社团开展的活动中也包含了大量的科学成分,从其成立宗旨、社员构成、活动范围、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变化,均体现了当时妇女对于科学逐步了解的过程。特别是在上世纪30年代,一些重要的以男性为主的科技社团中开始出现女社员的身影。例如,中国科学社社员高君珊女士设立的“高(君韦)女士纪念奖金”,连续十一年通过《科学》杂志宣传、组织、评选和传播大学生中发表的优秀科学研究论文,让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出现一缕生机。

    4. 拓展中蓄蕴深化:中国近代妇女社会实践与科学

    由于中国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女性整体文化和技术水平较低,就业领域十分有限,主要以产业女工为主,从事与科学相关的女性就业集中在科学教育、医护卫生、实业经营以及科学研究等少数领域。但是,中国近代妇女教育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还是培养出了一些杰出的女性科学家,她们作为当时女性科学形象的高峰标志,在女性与科学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足迹。

    总之,报告从教育学制与科学的关系、教育机构与科学的关系、社团活动与科学的关系、社会实践与科学的关系,并结合分析中国近代一些杰出女性的成长经历,以何泽慧的科学成长之路为个案,探究了中国近代女性观的演变与科学发展的问题。以期揭示近代中国科学知识女性群体的发展脉络和特点,思考科学于女性之要义,为推动当代中国女性科技工作持续发展,以及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女性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提供些许启示。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