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看创新如何引领发展
——2015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侧记
本报记者 付丽丽

    “以先进的测序仪器支撑基因科学与产业的发展,这是华大基因全新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能否成为中国未来医学发展的核心支撑,能否为中国过去的科技进步以及未来发展提供借鉴?这是我今天演讲的主要内容。”27日,在2015年浦江创新论坛开幕式上,华大基因科技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建的演讲一开始,就立刻吸引了众多与会者的目光。

    汪建坦陈,从人类基因组计划开始到现在20多年来,关于这个领域的发展一直存在着巨大争议。然而,这并未改变他的初衷——用基因科技造福人类,反而更促使他思考,如何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子,让基础研究应用到农业、应用到临床,引领产业的发展。

    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无疑是创新。汪建举例说,以前人类基因组计划测序一个人费用是38亿美元,而且需要6个国家合作,历时13年。如今,一台机器一天可以做100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费用仅需3000—4000美元。“未来,我们每一个新生儿从出生那一天就知道自己基因是什么样,将不再是梦想,而且我许诺3—5年之内费用降到3000元人民币以内。”

    很多人疑惑,华大是做测序的,如今却下田种地了?的确,不仅是医疗,华大基因基于基因组大数据的精准育种,正在悄然引领动植物育种产业的发展。

    汪建透露,全球有188种重要作物基因,其中华大基因已经测了130种,这就为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基础,而这种技术能使常规育种周期缩短三分之一到一半,效率提升保守估计在1000倍左右。

    以小米为例,几十年来小米在中国的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其主要原因是杂交玉米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加突出。如今,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改变,今年华大以全基因组分子育种技术培育的小米在河南试验田亩产达到700公斤,而传统育种亩产大约仅300斤。“如此看来,小米重新回到中国粮食的主导地位完全有可能。”汪建称。

    说起创新,以色列似乎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国度。正如以色列副总理兼内政部长西尔万·沙洛姆所说,以色列只有1200万人口,占全球人口的0.2%,但获得诺贝尔奖的却有160多位,占全球获诺贝尔奖的25%。“所以我们邀请以色列作为今年浦江创新论坛的主宾国还是非常有远见的。”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当天下午的主宾国论坛上说。

    事实上,中以科技合作源远流长。1993年,双方就签署了政府间的科技协议,从此中以合作创新领域规模不断扩大,渠道不断丰富。在中以科技合作方面,中以常州创新园当是其中最亮丽的一张名片,其与以色列纳塔利公司在远程医疗方面达成的合作意向,很快就会惠及边缘地区的老百姓。中国青年创新领袖交流计划、以色列诺贝尔奖科学家代表团明年来华访问、双方将举办脑科学研讨会……这种合作一直在继续,其对两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更是不可估量。

    浦江两岸,创新涌动。就创新这个话题,200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德蒙·费尔普斯先生有着独到的看法。“创新应该依赖大众的力量,开放式创新和创新网络是很好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高价值的创新,但它永远不能取代大众基层的创新力量,因为很多创新来自大众的想象力和创意,所以应该将二者协调起来,都要抓好。”他说。

    他认为,中国国内企业应该加强合作,这样才会吸引国外企业参与进来,从而形成全球的创新网络。

    (科技日报上海10月27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