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26日 星期六
我国固体动力技术应用领域实现新突破
将具备陆基机动24小时快速进入空间能力
本报记者 付毅飞
25日9时41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4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该型火箭的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固体运载火箭领域的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图为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CFP

    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是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新丁,对增强我国快速进入空间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建设,提升我国航天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而该集团公司四院研制的四级固体发动机在该型火箭上成功应用,也意味着我国固体动力在宇航运载领域实现了新突破。

    面对不断增长的空间资源开发以及竞争日益激烈的商业航天发射需求,快速进入空间和应用空间已经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战略制高点”。我国自20世纪60年代起成功研制了长征系列液体运载火箭,造就了航天大国地位,但在反应快、可靠性高、操作简便的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尚属空白,没有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而世界航天强国均拥有相当规模的固体运载火箭系列。

    由于多级固体运载火箭在实现小卫星快速、廉价、可靠发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该技术的发展势在必行。长征十一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的一型空间快速响应全固体运载火箭,它使我国真正拥有陆基机动24小时快速进入空间的能力,可执行应急以及日常军用、民用有效载荷的发射等任务,满足未来高密度发射小卫星等有效载荷的需求,具有发射准备时间短、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多任务等特点。该火箭一级发动机采用的固体发动机是目前我国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其燃烧室装药量为国内固体发动机之最;采用的柔性喷管是我国目前尺寸最大的发动机喷管。

    长征十一号火箭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自筹资金,于2010年启动研制的。面对技术难度大、研制时间紧、多项设计及工艺技术无成熟经验等困难,四院研制队伍大胆创新、攻坚克难,在两年内实现了首台全尺寸发动机地面热试,成功突破了4项重大关键技术;在三年内全面完成了方案和初样研制工作,实现了该发动机多台次地面大型联试成功。发动机性能指标全部满足总体要求,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刷新了我国固体发动机研制史上多项纪录。(科技日报北京9月2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