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25日 星期二
统配招生之争是均衡教育的阵痛

    文·徐甫祥

    ■教育时评

    “低分读名校,高分上普高”。在甘肃省兰州市,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统配招录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与此同时,对于兰州中考统配招生政策的质疑也在坊间流传。(据8月23日《中国青年报》)

    其实,所谓“低分读名校、高分上普高”,并不能准确概括今年兰州实行统配招生的录取情况。虽然今年全市统配招生比例递增到60%,但仍然限定了考生成绩须在所报考学校统招分数线下50分以内(若统配名额未录足,则最低降至省级示范基础分数线)。因此,缘于“统配”的缘故,显然会惠及部分考分普遍相对较低的学校的考生,使他们得以降分录取;而一些高分考生扎堆的“名校”,则会因统招分数线的“抬高”,导致某些相对高分的考生落榜。

    当然,仅仅就录取分数线来看,对某些高分落榜考生来说,似乎不太公平。但相对于个体而言,统配与统招相结合的招生政策制定,更多则是着眼于助力整个教育的均衡发展:正是源于在长期不变的统招及自主招生中,以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致使高分考生“一窝蜂”向名校汇聚,导致中学教育的两极分化,呈现出强校越强、弱校越弱的“马太效应”。很明显,兰州市从2007年开始实施、并逐年扩大比例的统配招生,正是为此开具的一剂“药方”。

    我们不妨来看看这剂“药方”正在产生的“药效”:首先,不少普通中学的活力正在被激发。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居多的兰州十二中,以前就读报到率不足50%。自实施统配招生后,每年都有一定比例的学生考入名校,今年进入省级示范高中的学生达到47名。与此同时,该校的就读报到率也稳步增长,去年已达到70.61%;其次,即使对于一些虽属省级示范高中、但名头不及某些名校的学校,也能享受到统配招生带来的“红利”。如兰大附中,以前只能按分数线招录1500名以后的学生,而现在则能选录到更多的高分考生,有利于学校“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当然,对统配招生的争议也不少,这些意见主要来自今年高分落榜以及正在名校初中就读的学生及其家长。在经历了长期的“凭分数录取”、现陡转为“统配招生为主”的一种不适应,或说是一种怅然若失。说到底,这是实施均衡教育进程中所必然经历的“阵痛”。

    这种“阵痛”尽管不可避免,但却能想法减轻它的“痛楚”:譬如,有关统配招生的信息应该广而告之,让每一个与此相关的学生及家长都要知晓;统配招生比例逐年扩充的步子不宜太急,应与均衡教育的发展同步。同时,均衡教育与扶持重点名校并不矛盾。考虑到名校的示范效应,拟录考生的降分幅度不宜过大,以免出现班级内学生成绩相差悬殊,给施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尽快与统配招生接轨,笔者建议,不妨采取名校与普通学校对口支援、交流的方式,以优化教育资源:譬如,各个学校之间教师可否试行定期轮岗制度(至于人数多少及轮岗年限,依据各校状况而定),以此实现学校之间的优势互补及资源共享,加速均衡教育进程。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