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2014年技术合同成交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较(单位:亿元、%) |
2014年国家科技计划各类技术项目成交额情况(单位:亿元) |
近日,《2015全国技术市场统计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发布。这份报告受科学技术部创新发展司委托,由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对2014年度全国技术交易情况统计调查而完成。它从合同种类构成、各地技术交易、区域技术交易和技术交易机构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和总结。
《报告》指出,2014年全国技术交易得到快速发展,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8000亿元,达到8577.18亿元,比上年增长14.84%;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占全国GDP的比重继续上升,较2013年提升了0.04个百分点。
“我国的技术合同交易额逐年上升,从2001年的782亿到2014年的8500多亿,翻了十倍。这与国家的政策驱动、科技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密不可分。”该报告编委会成员、北京技术市场协会副秘书长张若然表示,技术市场的发展,也从侧面反映出国家的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状况。
技术服务与咨询成交额大幅提升
解读:“国家队”为成交额的上扬添了把力
2014年,全国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为4246.72亿元,比上年增加24.29%;而技术咨询合同成交244.29亿元,与上年相比增加了25.21%。两者均出现了大幅增长。
张若然介绍,技术合同分为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与技术咨询四类。以北京为例,2014年其技术服务合同成交额约为2348亿元,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张若然说,一方面,近年来国家重大工程和技术集成项目日益增多,国家在能源、基础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大幅投入,“国家队”也为服务合同成交额的上扬添了把力。
另一方面,《报告》的统计数据,来自中国技术市场管理促进中心的全国技术合同认定登记系统,只有在系统上进行过登记,有关数据才会纳入统计。由于技术服务合同跟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优惠政策挂钩,北京市的技术服务合同登记面广泛,登记数量也较多。“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不涉及减免增值税等优惠,有些技术交易机构的登记积极性可能不够”。
近年来,随着全国进一步健全技术转移机制、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有些省市也将技术交易额纳入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这样一来,技术服务和咨询合同的登记情况更加全面到位。再加上技术交易市场的发展,带来了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数额的增长。
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交易居首
解读:该技术支撑各行各业的发展
如果将技术交易进行领域细分就会发现,电子信息领域技术交易额遥遥领先于其他各类技术领域,其合同成交额达到2182.63亿元,占到了全国技术成交额的25.45%。紧随其后的是先进制造技术,但其技术合同成交额仅占到电子信息领域的约57%。
“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迅速。近年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各类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而且,电子信息技术不是孤立的,它能与各行各业相融合,发挥支撑性作用。”张若然表示,无论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现代交通、新能源、航空航天、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领域,其实都属于战略新兴产业。这些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技术的需求,特别是高精尖技术;而技术的进步,又能反过来支撑产业的发展,“两者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企业仍是最具分量的“玩家”
解读: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率高、成交金额大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其参与技术市场活动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技术转移的效果,是市场机制是否得到完全发挥的一个重要指征。
2014年,企业输出技术合同191654项,成交额7516.29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87.63%;吸纳技术成交额为6609.56亿元,占全国成交额的77.05%。在技术交易的输出方和吸纳方中,企业都是最具分量的“玩家”。
“企业的科研成果均是面向市场开发,成果转化渠道比较通畅,转化率也比较高。而且,企业技术交易的平均成交额也更为可观。”张若然说,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同样也会投身技术交易,不过高校进行的多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研发成果不一定能得到顺利转换;即使转换,其交易的平均成交额也不会太高。
在高等院校当中,211大学居技术交易主导地位,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为211大学的主要技术交易形式。张若然指出,技术开发合同的含金量高、创新性强。根据统计,东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等高等院校输出技术规模居全国高等院校前列。
全国41.45%的成交额都发生在京津冀地区
解读:京津冀一体化战略需要技术支撑
就在7月25日,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推动会议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发表讲话。媒体解读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谋划开始发力。
这个巨大的系统工程正在有序推进,从技术要素的流动也可见一斑。技术交易与创新要素流动加快,带动京津冀产业转型与发展。2014年,京津冀三地共达成技术合同85463项,成交额3554.97亿元,较上一年增长12.52%;而且,全国41.45%的成交额都发生在京津冀地区。
在发展的路上,京津冀三地都在明确各自的定位。“京津冀的产业结构在优化调整;在这一过程中,必然需要技术的助力;技术聚集了,其他科技资源也会随之而来。”
北京为全国的科技创新中心,以其丰厚的创新资源和强大的研发实力,承担了产业转移中技术输出方的重要角色,输出到河北和天津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分别为62.7亿元和20.4亿元。河北则是三地最大的产业转移承接方,承接了京津两地现代交通、电子信息、城市建设与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转移,助推其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其实,技术转移不仅仅为京津冀一体化注入活力。
根据张若然提供的《2014北京市技术市场统计年报》,北京输出到长江经济带的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样平稳增长,占到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33%;输出到“一带一路”14个省(市、自治区)技术合同成交额为890.6亿,占北京流向外省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的51.7%。
北京居全国输出技术、吸纳技术成交额首位
解读:技术交易额与城市发展呈正相关
从地域角度来看,东部地区领跑全国技术交易,北京、上海和江苏是东部地区技术的主要输出地。而在技术吸纳成交额的榜单上,这三地同样排到了前列。
“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大,代表着这座城市科技资源丰富、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高,技术辐射面广。”这一点很好理解,不过吸纳技术,同样与城市的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张若然表示,现在企业不再是单向的输出或者吸纳技术,而是“既输出又吸纳”,将吸纳的技术进行集成、二次开发再售卖出去。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给企业带来高附加值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可以直接应用,支撑产业的发展。
因此,技术吸纳成交额也是评判城市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张若然指出,根据过往研究,输出、吸纳技术成交额与地区的产业发展呈正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