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下旬,聊城市东阿县刘集镇前苫山、前关山、四合屯村的麦浪翻滚,昭示着丰收的喜悦。此刻,也是山东省农科院选派到这里的“第一书记”王磊、刘宾、别庆福挂职期满即将离开的时候。“真舍不得让他们走,科技扶贫已让我们村脱了贫,村民们都特别感激!”四合屯村支部书记刘怀银话语间饱蘸感动。
互联网+乡村,信息化给贫困村插上腾飞的翅膀
“‘科技帮扶,信息先行。’王磊书记这句话,我一直记在心里,也亲身感受了信息带来的巨大变化。”新上任的前苫山村支部书记李峰激动的说。
2014年,王磊上任前苫山“第一书记”以来,就感觉农村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少。他利用农科院的科技优势,首先从完善村内信息设施开始,引进社会资金建设了覆盖全村的无线WLAN,开通了前苫山村微信、网站,联合中国知网开通了电子书屋,搭建了前苫山村信息服务平台,对内服务村民的生产生活,对外推广宣传本村的农产品,使农产品销路畅销无阻。他充分利用山东省农村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远程视频会议系统功能,建设了农村信息化基层服务站点。
目前,前苫山村成了信息化示范村,东阿县推广该村的做法,在全县建设了50个信息化基层服务站,不但将村务公开、村情快递、村风民俗等内容纳入了信息化平台,同时对这些村的种养大户、基层供销社和村科技信息联络员进行了系统培训,辐射带动当地大幅提升了信息化水平,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
培育主导产业,变“输血”为“造血”
走近前苫山村西的黑木耳种植基地,成方连片的培养基上肉嘟嘟的黑木耳煞是喜人,“这个黑木耳基地有20亩,现在已经成为山东省农科院的一个食用菌示范基地,引进了菌种移植设备,种植加工走上了规范化”。 据第一书记王磊介绍,前苫山村还成立了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并注册了“苫羊山”商标,销售价格比以前翻了一番。
“帮我们村建的22个新型高效食用菌棚,一个棚一年纯收入两万多元,活还不算累,忙的时候用工100多人,有效解决了村里留守的妇女和老人的增收问题。”前关山村支部副书记李子敏说。山东省农科院还在该村建立了矮化苹果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谷子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并利用省行业扶贫资金发展了庭院核桃项目,提升了当地新型产业发展后劲。
让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打工。“第一书记”为前苫山村引进了凤翔集团投资2000万元建设的种鸡孵化场和投资10万元建立了箱包厂。四合屯村引进社会投资500万元建设了塑料编织袋厂,投资100万元建设了养殖规模300头的驴场。通过企业进村,就地解决了200多村民的务工问题。
“这些‘第一书记’真干实事,不光帮当前,还帮长远。”前关山村民李子敏动情地说。
发展套餐式订单农业 把传统农业种出新花样
前苫山、前关山和四合屯村的三位“第一书记”抱团取暖,联合东阿县供销社、法国罗盖特公司和当地专业合作社,发展“套餐式订单农业”。2014年,他们引导村级组织整合土地1000亩种植糯玉米,发挥供销系统的农资优势、合作社的服务优势、农科院的科技优势、村级组织的资源优势、企业的销售优势,做到订单农业中各组织服务的“无缝对接”,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让老百姓从传统的种植模式中解脱出来,收入却比以前有了明显提高。
“2014年秋收,我们订单糯玉米实打亩产730公斤,同比增长近100公斤,农民亩增收200多元。老百姓尝到了套餐式订单农业的甜头,很多人感慨种了一辈子的地,从来没像现在这么省心过!2015年,我们的订单农业面积继续扩大。”前苫山村支部书记李峰有感而发。
山东省农科院的驻村“第一书记”将抓党建和促脱贫结合起来,以为农民办实事、解难题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这三年来,“第一书记”不但带领我们脱贫致富了,还把老百姓的心都聚到一块、拧成一股绳了。四合屯村支部书记刘怀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