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16日 星期一
架一座助农富民的“科技金桥”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整合资源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扫描

    本报记者  张 琦  通讯员  蔡万涛

    岁末年初,凭借着西瓜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一举斩获一份“年度大奖”——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这仅仅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诸多优秀成果之一。同样令人瞩目的,还有推广千万余亩的大白菜品种“京秋3号”、玉米品种“京科968”,推广至巴基斯坦并大面积种植的小麦品种“京麦7号”……据统计,“十一五”以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累计推广新品种400余个,实现经济效益百亿元。

    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云伏看来,推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高端、高效、高辐射”方向前进,须打通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近年来,作为农业科技创新战线的主力军,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坚持“深耕”科技推广服务领域,自2013年该院科技惠农行动计划启动以来,探索创新出了一批独具特色的科技服务模式,不仅为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助推剂”,更架起了一座助农富民的“科技金桥”。

    “聚资源”织就立体服务网:会展农业秀出“国际范儿”

    2014年,世界种子大会首次在中国举办。

    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的400多个蔬菜新品种,在通州国际种业园和丰台世界种子大会品种展示基地“组团”亮相,与来自6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种作物新品种“同台竞技”,一展北京“明星种子”的风采。

    想找柔软清香、甜糯适口的水果玉米?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京科糯2000”可谓“抢眼”。它正是全国糯玉米品种种植面积最大的“明星玉米”。

    想找质优价廉、性状优异的蔬菜品种?高产抗逆的“京葫36号”这个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自主培育的新品种,不仅比国外品种增产20%以上,价格还低了60%,一举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垄断我国西葫芦高端品种格局。

    ……

    对于参加2014年世界葡萄大会的游客来说,设在会场的虚拟漫游体验系统则可谓贴心且“高大上”——无论你是想通过动画了解不同葡萄品种的环境要求、生长特性、果实品质,还是想体验一把“采葡萄”的体感游戏,都能在会场里轻松实现。而这样的创意同样是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出品”。

    从世界草莓大会到世界食用菌大会,从世界种子大会到世界葡萄大会……一系列世界性农业大会及区域性农业会展的举办,无论是展会的争办,还是会展规划及技术支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都以全方位的科技支撑赢得了各方“点赞”,助推着北京会展农业以崭新的姿态走向国际舞台。

    在李云伏看来,作为首都农科院所,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通过资源汇集,加快科技创新,深化创新服务,正是要充当北京会展农业快速崛起的“杠杆支点”。

    “沉下去”打破地域界限:“点对点”撑起农民致富“一片天”

    每到鲜杏采摘季节,延庆的新庄堡村就会热闹起来。曾经,这里的杏树品种单一,果农收入很低,如今却跻身华北地区最大的鲜食杏育种基地。每到采摘季节,就会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新庄堡翻天覆地的变化,正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林果所所长王玉柱多年的努力和新庄堡杏观光采摘基地的建立密切相连。

    无独有偶。在房山区窦店芦村泰华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在通州区张家湾镇“瑞正园农庄”……一年中超过一半的时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的陈春秀、王宝驹等一批推广专家奔走穿梭在京郊菜田间,致力于蔬菜新品种及配套技术的示范与推广,致力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组织技术培训和观摩展示。

    加快向农村输入科技创新要素,“点对点”支撑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组建了一支活跃在田间地头的推广专家队伍,不仅与京郊上百个基地实现了“无缝对接”,更让创新成果、新技术成为支撑北京新农业发展的“智慧源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信息所所长孙素芬的手机上,一打开QQ界面,一个名为“北京农科咨询热线”的QQ群消息就闪个不停。

    为了解决专家与农户交流中的“夹生”难题,近年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建立了远程信息咨询体系,将一个由手机APP、网络电话、微信、QQ群等9个渠道组成的“立体信息服务”网铺向京郊大地,更用一双打破时空地域界限的“无形之手”把院所专家、种植能手、一线的“土专家”等紧密相连,甚至还延伸覆盖到了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

    2014年9月,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首批11名科技服务专家与顺义的绿富农果蔬产销专业合作社、顺沿特种蔬菜基地等单位签订了协议书。这标志着一场名为“双百对接”的行动又拉开了帷幕——

    未来3—5年,将会有来自该院的100名专家与100个示范基地进行对接,不仅专家们每年将有3个多月的时间到郊区服务,还将形成10—15个科技推广服务优秀团队及一批科技推广服务拳头产品。

    “打破各所、中心和部门界限,组建所际科技推广服务团队,加快资源向重点基地集中,一个资源整合、项目集成、资金聚焦的新型科技推广服务模式正在浮出水面……”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党委书记高华看来,不求“大而广”,只求“小而精”,“双百对接”工程将为加强科技人员和基地对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增添新的动力。

    “广对接”释放“溢出效应”:助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北京西南,周口店镇。

    对于这里的人们而言,曾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不是古人类发祥地的文化名片,而是人称 “两灰一黑”的煤矿开采、石板和水泥制售等产业。而今,还是在这片土地上,一片昔日灰头土脸的荒山已变身成为京郊热门的红叶观赏地,一个围绕资源型乡镇产业转型和升级的农业发展规划开始实施,一个世界级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托举的国际生态农业科技示范镇蓝图正在孕育……

    这,正与周口店镇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全面合作息息相关。

    “坡峰岭景区的改造提升工程中,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支持种植了观赏草2万株,菊花2万株,建成了一套服务于黄山店村政务管理、旅游服务、社区保障等核心需求的软硬件一体化信息服务平台……”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程贤禄告诉记者,以打造世界级“古人类遗址地生态农业”展示地为发力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正联手周口店镇,从信息化整村推进、种养观光采摘业、生态旅游和山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协同推进。

    在大兴,始于2002年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大兴区的科技“联姻”同样功不可没。

    近年来,在院区合作的框架内,围绕大兴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加强了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攻关、集成和示范,大兴区连续投入上千万元。一个完整的院区合作组织体系的建立,不仅促进了大兴农业产业的改造升级,还使得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10%以上。如今合作已经进行到了第四期。

    与此同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与政府、企业、院校、京外的一系列科技服务合作,也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联手北京市农业局,30多个蔬菜瓜果品种和20余项先进生产技术正在大兴榆垡千亩设施示范园开花结果;牵手内蒙古通辽,在7个旗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了玉米新品种科技示范园区和示范基地67个,辐射推广种植京科系列玉米品种500万亩;联合金福艺农公司,食用菌、设施蔬菜、物联网、智能装备和沼渣沼液一体化技术等八大方面的科技合作全面展开……

    “聚资源”“沉下去”“广对接”。通过与各类资源的整合对接,加快技术的辐射引领作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正不断创新科技服务模式,推动着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服务不断实现“倍增效应”,架起一座座农户、园区、企业、基地奔向梦想的“致富金桥”。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