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3日 星期二
“大兵教授”唱强军兵歌
武警安徽总队训练基地教授薄俊元励兵强军纪实

    □ 廖福安  周 婧

    子夜,寒气袭人。蜀山脚下警营内一个办公室的灯光在黑夜中闪着耀眼光芒。电脑前,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兵长舒一口气。刚打印出来还散发着热气的厚厚一沓文稿,封面上赫然印着《强军兵歌》四个大字。这是武警安徽省总队训练基地薄俊元教授的第6部强军励兵专著。

    作为一名入伍38年的老兵,薄俊元始终思考应如何为实现强军目标作贡献。他结合军旅实践、学习感悟,呕心沥血创作出版的由500多首诗组成的《强军兵歌》,被基层官兵誉为强军教育的好教材。

    强军兵歌在实践中唱响

    薄俊元是在粉碎“四人帮”的锣鼓声中步入军营的。向新兵连黑板报第一次投稿,被副指导员视为“秀才”。他就此开始用简捷的诗话记下作战、抢险、训练、演习等战斗生活,《强军兵歌》由此开篇。

    在边疆作战中,他当新兵时的班长和入党介绍人壮烈牺牲。他满怀悲愤之情,写下了《魂系边疆》和《老班长》以寄托哀思。从此,他长怀英烈,把工作“捷报”当作告慰烈士的“纸钱”,从军38个年头,在家乡休假的时间只有60天,而把全部精力投放到部队建设上。在团政委岗位上,他率部完成了转隶武警和九八长江抗洪等重大任务,荣立三等功。团队被武警总部表彰为基层建设先进团,记集体三等功。他的强军兵歌就是这样在强军实践中一曲曲唱响的。

    漫长的军旅生涯中,他写下了一首首激励士气的战歌。战士们多年后相逢,还记得他的那些“三字经”“四六句”。他的诗歌,不闻无病呻吟,不见风花雪月,通篇多见国、军、兵、战、胜等字样,全是为爱兵、学兵、育兵、颂兵、励兵而写。

    多年来,他先后出版了四部诗集,《诗话中华人物三百篇》获武警部队文艺奖,自撰合撰的影评和散文诗多次获国家和全军奖项。

    强军之路永铭党恩思报效

    薄俊元强烈的强军之梦,突出体现在经受住了由主官向教员角色转变的考验。

    任团政委7个年头后,一纸命令将他调往学院担任教员。他以胜似年轻人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努力为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奉献才华。先后在勤务、政工、军事心理学教研室任教,担负过8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作为上过战场的老兵,薄俊元闻鼙鼓而亢奋。听说总队在进行战斗精神教育试点,他感到“闻过火药味”的老兵有责任给年轻一代讲讲传统,就主动请缨,抱病备课,以《传承光荣传统 履行崇高使命》为题,用活生生的战例、感人肺腑的语言,将战斗精神活化为人民军队之“魂”永传,人民军队有“星”可追,人民军队铸“剑”必亮,使官兵们听得热血沸腾、豪气冲天。

    今年10月份,武警警官学院请他去讲课,数千官兵、学员听了他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强军之梦奋力践行——一个参战老兵学习<关于加强战斗精神培育意见>的感悟》大课后,纷纷表示:“这位讲战斗精神的教授真正具有战斗精神!”

    军旅生涯重在谨遵家教

    在薄俊元的人生之路上,对他的学习、工作产生影响最为深刻的,是哑巴母亲雾中送他上学,文盲父亲在他贪玩时用鞭子的训教。他每每回想起这段“雾中行”,感受的是母亲望子成才的苦心和真挚的母爱。母亲是哑巴,不能言传,但却用身教永远激励着他走苦学实干的人生之路。

    多年来,薄俊元把活动范围限定在“办公室—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上。他没有看过一场戏、一场电影,从不打扑克、下棋,说是颈椎骨质增生坐不住,可在电脑前一坐就是老半天。颈椎痛得坚持不住了,就把电脑架高站着打字。

    为了增加学识,他先后到过5省14县市“赶考”,35岁获大专文凭,41岁获本科文凭,51岁获研究生同等学力。用他自己的话说,文凭皆来自于“游击大学”,学识全部取自于军旅,光和热必须奉还官兵。如今,他已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军军事写作学会理事,安徽省国防教育讲师团成员,曾被聘请为武警部队教学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答辩会副主任委员。

    “我永远不忘自己曾是‘攻坚老虎师’‘潘家峪抗日复仇团’的一个兵,要在有限的服役期内,为强军鼓与呼,为励兵颂与歌!”薄俊元教授如是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