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意翀
■亮相
他出生于湖北农家,怀着让农民富起来的朴素愿望,在棉花研究领域一干就是30多年;他先后主持培育20个短季棉新品种,创新国产抗虫棉自主品牌并为优质棉育种奠定基础。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棉花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喻树迅。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培育优良的作物品种就是实现这两个目标的一条途径。”喻树迅在长达30多年的棉花育种科研生涯中,一直坚守这样的信念,奋斗并履行着这份责任。
喻树迅1953年出生于湖北麻城,从小参加生产队棉花生产,对棉花生产的繁重劳动深有感受。1979年从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分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从事棉花遗传育种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棉花生长时间长,我国北方只能种一季棉花,加上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日益突出,棉农盼望一季春棉变棉麦两熟。针对当时生产需求及黑山棉1号生育期长、不抗病等重大问题,在刁光中先生的带领下,喻树迅和大家一起进行短季棉育种攻关,相继选育出早熟性好,生育期较短,适合麦棉两熟的早熟新品种中棉所10号和中棉所14、16等,缓解了粮棉争地矛盾,掀起了黄河流域棉区耕作制度改革的高潮,成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栽培的主要短季棉品种,使我国短季棉抗病育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世纪90年代,我国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每年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喻树迅和他的研究团队迎难而上,通过主持棉花转基因专项,建立上、中、下游合作机制,利用合作单位抗虫基因,研发出作为模式化转化受体的中棉所24,大大提高了转化效率,为形成年产转基因棉株8000株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喻树迅主持培育中早熟抗虫棉中棉所45,该品种生育期128天,为国家麦套棉区试对照品种。麦棉套种的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中棉所45、中棉所35选育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他又主持培育短季转基因抗虫棉品种6个。其中,中棉所50霜前皮棉比对照增产29.4%,为河南省早熟区试对照品种,目前,已成为冀鲁豫短季棉主推品种。
喻树迅先后主持了两项国家973计划项目,根据我国棉花产业对优质纤维的需要,组织协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开展棉花纤维品质基础研究工作。该项目中期评估和结题验收均为优秀,并进入973“十一五”重大成果展。
喻树迅几乎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了作物育种工作上。儿子出生那天,作为丈夫和父亲没能守候在妻子和孩子身边。由于工作繁忙,从事棉花研究30多年来,喻树迅回老家探亲的次数屈指可数,就连父亲和母亲去世时也未能尽孝……
2007年,在他的带领下,首次启动了我国棉花基因组测序计划。2014年4月,亚洲棉(A基因组)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全部完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Genetics。该研究为我国在世界棉花基因组研究方面取得先机,达到了国际领先地位。(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