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费先宏 陶 雷 本报特约记者 王文毅
军事经济学院围绕强军目标,采取多种举措加强研究生教育,突出姓军为战和创新能力培养,在全军院校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发展中走在了前列。2013年,该院的两篇博士生论文《军人工资关系研究》《利益、财权与制度安排——军队财务改革的逻辑分析框架》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优博”),囊括4年来军事学门类仅有的两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近年来,还有41篇论文被评为军队(省部)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推动了军事学研究生教育发展。
着眼强军,精耕学科土壤
学院计划撤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这一学科,理由是“军事特色不鲜明、部队需求少”。消息传来,一时成为人们纷纷议论的话题。
为此,在学院组织的研究生导师培训座谈会上,开展热烈讨论,共同意识到,这几年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确实陷入了“部队需求小,报考人数少,作用不突出,效益难提高”的囧境,已经影响到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讨论会结束时,院长周来信提出:“学科建设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基石,要想让它有生命力,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形成特色和优势。”这番话得到学院上下的普遍认同。
围绕实践强军目标,学院近几年一方面加大传统学科改造力度,主动申请撤销了战场与部队需求小、后勤特色不鲜明、与自身办学定位及主体培训任务联系不够紧密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民经济学二级学科和两个博士研究方向、11个硕士研究方向;另一方面推行“学科群”发展模式,打破学科壁垒,加强资源整合,群聚打造“三大特色学科群”,推动了主干学科、支撑学科和相关学科协调发展。这一系列做法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军委首长的高度肯定,学科建设经验被总参转发。
多方联合,走联合育人之路
“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体现,而我们现在培养的研究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短板。要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单靠院校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充分利用军内外优质教育资源,走联合育人之路。”训练部部长凌大荣感慨地说。
为此,学院先后与国外相关大学签订了联合培养研究生协议,与驻汉军校、地方重点高校签订了“7+7”战略合作协议,与兰州军区联勤部签订了联合培养军事后勤人才协议,与沈阳军区、北京军区等单位合作共建了12个研究生教学实践基地,开办了“将军讲坛”“院士讲坛”等系列活动,打造了跨单位科研创新平台。
联合育人,开出满园春色。研究生朱庆瑛被表彰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研究生贾喜云等4人进入解放军代表队参加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获得第2名,近3年,有140余篇学术论文被全国博士生论坛(军事学)、全国博士生年会等学术会议收录为优秀论文。
深接地气,锤炼顶用人才
2013年4月,四川雅安芦山发生7级强烈地震。刚从学院毕业的成都军区某部军需助理员李晨智接到命令,在随部队奔赴重灾区途中,向导师电话报告情况并得到简要指点,他按照军需应急保障计划,多方协调,在第一时间筹集丛林迷彩服、高腰作训鞋等20多个品种、6万余套件、500多吨被装和给养物资,及时送达灾区,为参与救援的2000多名官兵提供了足够的被装和给养供应,受到广泛好评。
茫茫亚丁湾,艰险护航路。在2011—2012年长达114天的海军第十批亚丁湾护航期间,学院毕业硕士研究生陈思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针对护航中给养保障存在的困难,千方百计组织国内物资补给、伙食调剂、抓好蔬菜保鲜,圆满地完成了军需保障任务,受到了护航编队的表彰。2012年考取学院博士研究生后,陈思把主攻方向定为亚丁湾护航军需保障研究,力求解决护航保障难点问题。他读博期间撰写的《亚丁湾护航行动饮食保障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策》获2013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二等奖。
近年来,该学院紧贴部队需求和遂行军事任务需要,扎实推进研究生教学科研改革,既帮助部队解决了一大批战备、训练、处突、反恐等保障难题,又有效地提高了研究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由硕士研究生徐川、王梓砾参与研制的野战财务保障作业箱组在全军推广应用,实现了我军后勤装备的多个历史性突破,有效提升了部队保障力。研究生参加导师课题研究的比例在95%以上。
严格把关,确保人才质量
在近年的一次10名国防经济博士参加的学位论文答辩会上,专家们只对其中的5人作出了答辩通过的决议,50%的博士没有通过学位论文答辩的消息震惊了全院师生。学院政委马建国在常委议教会上说:“毕业研究生代表的是学院的声誉,如果文凭不过硬,就会砸了学院的牌子,最终砸的是军队研究生教育的牌子,因此,我们要以对实现强军目标高度负责的使命感,严把各环节质量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严格的质量管控,换来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通过对毕业研究生的跟踪调查,72.6%的毕业研究生被选调到军以上机关工作,82.4%的研究生立功受奖。部队普遍反映,军事经济学院毕业的研究生“思想基础牢、专业素质精、创新能力强、适应部队快,是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新一代红管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