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7月29日 星期二
上海:探索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
■ 本报记者 王春
上海光源航拍
65米射电望远镜落成
上海光源实验大厅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上海考察调研时,要求上海始终立足国内、放眼全球,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他指出:“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变革进步的强大引领,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走好了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谁就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海力求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劲头,快马加鞭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进一步提出希望上海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新形势下,寻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支撑点,率先突破、科学发展,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上海必然的选择。

    今后5年,是上海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阶段。谋势、布局、突破。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主动探路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一场规模更宏大、辐射更宽广、影响更深远的变革正梯次展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表示,要按照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全面激活城市创新活力,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

    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工作始终着眼科技制高点、经济增长点和民生关注点,坚持大科技、前瞻性、系统化和价值实现的发展理念,不断拓展全球视野,着力增强创新自信,走开放式创新道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据有关报告显示,上海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已连续五年排名全国榜首,知识竞争力位列33个亚太主要城市和地区中的第8位,荣获国家科技奖励比例连续12年保持两位数。

    聚焦国家创新战略,承接实施重大任务

    上海积极承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服务国家战略取得重要成效。作为科技创新的高地,上海在不少领域拥有代表国内最高水平、打破国际垄断的创新成果和产品。累计承担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专项等10个重大专项708项任务,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先进封装光刻机、刻蚀机等加快市场拓展,双核智能终端基带芯片实现规模量产,全球首款40nm商用多模通信芯片和全球首款超低功耗DDR4储存缓冲控制器芯片研制成功,艾力沙坦、重组人尿激酶原等4个国家一类新药研制上市,支撑引领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神十”载人航天工程、“嫦娥三号”探月工程等国家战略任务中,完成重要研制任务,作出重大贡献。

    推进科技创新,要勇立潮头,不能等待观望,或者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上海正牢牢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和产业革命大方向,密切跟踪科技创新前沿动态,充分发挥上海的综合优势,积极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在基础性、探索性、战略性领域,超前部署一批科技重大任务,真正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

    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让创新引领更加有力

    抓紧部署实施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优化科技布局,持续稳定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在前沿生物学、干细胞功能与转化等领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公里级高温超导带材等一批代表国内最高水平、打破国际垄断的重大创新成果和产品相继涌现(2013年上海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42篇,占全国总数25.9%)。上海光源、上海65米射电望远镜等大科学工程投入使用,一批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陆续建成。下一步,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聚焦微技术、高温超导、高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抓紧实施若干具有战略意义、带动作用强的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在未来5到10年甚至更长时期内,研发一批重大的战略产品和功能。

    加快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积极推进崇明生态岛、电动汽车等科技示范工程,推广应用医疗健康、食品安全、城市交通、减灾防灾、市政管理等方面科技成果。以北斗应用示范工程城市、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为契机,积极培育移动支付、智能互联、大数据、定位服务等新兴产业。

    高擎张江自主创新大旗,让创新生态系统更加优化

    着眼于打造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张江制订和实施2020发展规划,通过调整优化空间、产业和人才三个结构,健全自主创新、开放创新和创新创业三个保障体系,全面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积极推进股权激励、人才特区、科技金融、财税支持和管理创新等改革的先行先试,实施股权奖励个人所得税延期缴纳等政策,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权下放,10个部门的13类20项市级行政审批权下放园区,努力实现“园内事园内结”。聚焦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领域引领全国,涌现出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进一步加强张江高新区与外省市的联动发展,实现空间拓展、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不断发挥辐射带动功能。

    数据统计显示:自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张江高新区成为第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张江示范区经济总量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截至去年底,张江示范区科技企业、研发机构分别从2011年的3万余家和1030个,增加到近5万家和1400余个,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分别增加到2067家和163家,占全市总量的40%和54%,一批领军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企业、重点团队快速成长。张江示范区已成为上海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战略高地和先行先试平台。

    区县“创新热点”由点入面织网布局,已经逐步“热”起来。深化市区联动,促进区县创新发展,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稳步推进,闸北“轨道交通运控信号系统”、杨浦“绿色土木”等“创新热点”成效不断显现。2013年全国科技进步考核中,上海17个区县全部通过,其中10个被评为先进区。

    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让创新活力更加迸发

    率先转型靠什么驱动?转型的动力在创新,唯有创新才能让上海再次腾飞。

    在全球化不断加速、经济危机的阴云尚未完全褪去的背景之下,上海如何继续创新机制体制、优化完善管理创新,为上海的经济发展再添活力、动力。上海市副市长周波说,要围绕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谋划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部署科技体制改革,围绕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认真落实中央6号文,制订实施《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打通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建立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由企业主导创新目标提出、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活动组织,鼓励和引导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加快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通过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孵化服务链、实施科技“小巨人”工程、设立大企业专项,对不同阶段企业予以针对性的支持(符合市级标准的孵化器达到101家,建设创业苗圃59个,科技小巨人企业248家和科技小巨人培育企业766家)。建设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完善应用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共性技术研发与服务。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推进从研发管理向创新管理拓展,大力培育和扶持专业化、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和财政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加强宏观统筹与部门协同。下一步,上海将按照国务院11号文精神,深化财政科技投入改革,加强统筹协调、分类管理和资源共享,不断提高投入效率和效益。

    聚焦下一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今天的上海,人民有期盼,时代有重托,世界在关注。上海已别无选择,必须要以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包容的多元文化氛围,动态集聚全世界最优秀的人才、最顶尖的智慧、最具创意的“点子”,将中国不断提升的中高技术制造能力、多层次市场优势与国际产业、市场体系相联结,不断推出产业原创的领先产品和服务,形成具备强大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创新枢纽。

    如何才能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6月23—24日,上海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两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专家研讨会”,专家认为,根据高科技产业产值、每万名从业人员的研发人员比例、跨国企业研发中心数量等指标,上海具备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潜力。上海必须同步加快科技体制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步伐,探索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认真解决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创新成果的应用等关键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加强功能协同、空间协同、区域协同、人文协同,进一步加强人才建设,努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在不断开放的过程中吸引、集聚全球创新资源。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牢牢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趋势,瞄准一批重点领域突破,比如选择人工智能、燃气轮机和航空发动机、高端制造业和材料科学、大规模集成电路、生命科学和医学等重点领域突破,让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拥有实在的支撑点,加快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专家认为,根据中央对上海科技创新工作部署,要牢牢牵住科技创新这只牛鼻子,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步伐。

    新变化,新阶段,新起点。当前,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越来越大,拼投资、拼资源、拼环境的老路已经走不通,通过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表示,上海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必须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沪调研讲话精神,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打破旧的体制机制藩篱,充分激发各种不同所有制市场主体的活力和作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