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出现了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第一次负增长。进入2014年,没有能够完全摆脱非良性运转的世界经济,依旧蹒跚前行。
曾几何时,雷曼兄弟推倒了金融国度第一张多米诺骨牌。2008年9月,全球股票市场开始全面持续下跌,下探幅度一度超过40%,国际贸易萎缩程度同期达50%。金融危机刺痛实体经济,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失业率急剧上升,颓势尽显,难以自拔。2010年的欧债危机,雪上再加霜,欧洲各国普遍失业率超过10%,西班牙竟一度高达23%,年轻人失业率更是超过50%。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经济发展过程必然出现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的论断,和著名的“康德拉季耶夫曲线”再度被印证。
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当年来势汹汹,其负面影响之大对中国也绝无例外。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一直企稳向好,GDP年均增幅10%,举世瞩目,但受到贸易萎缩等外部负面因素的影响,2008至2009年初,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出现了2000多万农民工被解职,大量农民工得不到工作机会的现象。而2008年,市场上显现的中小企业融资难、倒闭潮等棘手问题,也给宏观经济健康运行敲响警钟。
支持小微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一项具体举措。再看欧美,发达经济体所推行的结构性改革,正被视为帮助实体经济复苏,支撑企业发展的一剂救世良方。而与此同时,结构性改革所重新开启的国际产业分工“窗口”,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不能说不是一次新的产业机会,这次产业机会对新兴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说更加弥足珍贵。
其实,GDP曲线处在下行阶段,对经济发展并非完全是一件坏事情。美国一位经济学家曾做出分析:GDP曲线上行阶段,通常是大企业资源充足,加速扩张的时期,这说明行业垄断的可能性正在增加,这时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往往不足。而在经济增长缓慢,甚至是经济下行的时候,正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潜力获得释放的大好时机。
这一认知并非空穴来风。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一项针对美国100家成长最快的“中型”公司(即营业额为2500万—10亿美元之间的公司)的研究早已说明了问题。在美国经济萧条时期,这些中型成长性公司无论是在销售额还是在利润方面,其增长速度都是《财富》500强企业的3倍。当美国步入1981至1982年经济大萧条时,期间,这100家中型成长性公司的雇用水平依然增加了整整1个百分点,而同期美国工业的就业人数却下滑了近2个百分点。
反观国内,为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2011年,中国科技部和“一行三会”联合颁布《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了第一批科技金融试点。时至今日,试点地区一直积极致力于优化中小企业成长所需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尤其是借助科技担保、贷款补贴,信用评级等一系列金融手段,进一步缓解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新兴市场竞争力正在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