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基会携手雀巢共同关注生命最初1000天,兑现关爱中国母婴健康的长期承诺。日前,支持“母婴1000天健康行动”捐赠仪式在京举行。(摄/文 卢素仙) |
■食品安全
经济学人智库(EUI)发布的2013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显示,中国在107个国家中排名第42位。一轮又一轮的“炒作”,使得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犹存,守护“舌尖安全”不仅是中国政府的责任,更是中国食品界的使命。4月17日—18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第五次携手,在北京举办“2014年国际食品安全大会”。
据悉,本次会议以“强化食品安全科学基础,实现社会共治”为主题,意在夯实中国食品安全的底座和基石。
数百名中外食品安全专家及企业家参会,同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卫计委、中国清宫联合会等政府相关部门领导和百余位企业家也纷纷到场,显示出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以及中国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企业家的食品安全意识在提升。
另外,来自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Patrick Wall教授、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任筑山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孙宝国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等60余位国内外权威专家汇集成此次大会的高端智库,围绕“透明产生信任”的理念,交流探讨了如何应对食品安全这一全球共同性挑战。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滕佳才副局长表示,从发展阶段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食品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水平不高,人口基数大、消费量巨大的基本国情,决定了食品安全问题往往高发易发。从产业基础看,规模化企业少,集约化程度低的基本特征仍旧突出。从制度规范看,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标准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政府监管看,基层监管力量、技术装备和经费保障等实际监管工作与需求仍存在很大差距。从市场环境看,我国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公平竞争的秩序有待完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问题还比较突出。这些都是制约食品安全形势根本好转的瓶颈。
食品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各国有各国的问题和风险。但对比而言,以中国在全球食品总量之巨,急速发展的食品工业与相对落后的农业产业链的失衡,环境污染加剧,部分企业家的急功近利以及消费者不信任感的持续蔓延等,都使中国食品安全的管理难度超越其本身道德、法规与技术的界限,成为上至中央领导、下至普通百姓关注的热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指出,有效地应对挑战,我们必须承担使命。她说,“中国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日趋成熟和到位,使食品安全对中国食品工业的倒逼功能已经显效,企业淘汰与产品创新均在加速,市场在集中”。
国际食品科技联盟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共同主席、美国农业部原副部长任筑山博士根据其多年的经验及体会从全球的视角看中国食品安全的未来。他强调,“现在急需关注的领域是消费者教育问题和基于科学事实,而非政治交易的公平国际贸易”。
“必须把食品安全的工作重心放在预防危机,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应对措施上”,欧洲食品安全局前主席、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教授Patrick Wall认为,尽管如今媒体的负面报道如此之多,但是,食品链从未如现在这样被严格监管过,消费者也从未有过如此繁多的安全高质量食品可供选择。风险管理决策与有效风险交流,需要强有力的依科学为依据的风险评估。
专家们指出,组成庞大的国际食品安全领域权威专家团队,通过此次大会传递出食品安全的权威观点,为我国政府、企业以及科技界如何有效开展食品安全工作,保证我国食品安全整体趋势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有效和可借鉴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