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
新材料血液代用品为输血急救另辟蹊径

    科技日报讯 (记者段佳)4月10日记者获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黄宇彬课题组,设计合成了多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键合血红蛋白纳米胶束和包裹血红蛋白的自组装胶囊,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具有很好的组织和血液安全性,并显示出良好的供氧复苏、维持生命的效果。

    输血作为一种生命救治和人体机能维持的重要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当中,然而传统的输血措施也存在着较大弊端。国际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起,就开始了基于血红蛋白分子的第一、二代血液代用品研究,然而绝大多数产品都会出现严重的肾脏损害、血压升高、代谢异常、成本昂贵等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只有采用同人体红血球相近的细胞形态来设计红血球替代物,才能更有效的发挥血红蛋白的氧气传输功能,并减小副作用。

    黄宇彬课题组在国家科技部“973”“863”计划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大力支持下,从有关乳酸类聚合物智能材料工作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采用适合于键合或包裹血红蛋白的乳酸类聚合物材料,通过高分子纳米组装的办法,以合成的可降解高分子的胶束或胶囊作为血红蛋白的载体,构筑红血球模拟物的新思路。以此为依据,设计合成了多种具有生物可降解性的键合血红蛋白纳米胶束和包裹血红蛋白的自组装胶囊。这类产品无血型、无细菌病毒感染、可长期保存,在前期的动物实验中,这些高分子基的血红蛋白纳米材料具有很好的组织和血液安全性,并显示出良好的供氧复苏、维持生命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黄宇彬课题组在充分掌握自身研究的特点和性能的基础上,把研究目光主要放在临床救治的术前急救以及战争和重大自然灾害时,救护车无法到达现场情况下的现场紧急输血救治,充分发挥人造氧气载体的主要功能,为进一步的全面手术救治赢得宝贵的时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