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砂锅
在信息化社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使用信息设备,通过网络实现信息消费,大大提高生活品质。请关注——
人们早晨醒来就拿起手机,上网浏览,看看新闻,刷刷微博,查查天气。上午,上班途中,一边听着手机里付费下载的高品质古典音乐,一边上网订购蔬菜和食品,提前为晚饭做准备。中午,上大众点评搜索周边美食。晚上,在视频网站看最近的电影,跟最新的美剧。出差,人到信息到,“导航+位置服务+商旅服务”。 购物,通过电子商务,足不出户就能货比三家,买到价廉物美的商品。现代人们每一天都在度过指尖上的时尚生活。
那么,为什么将信息消费上升为国家战略?信息消费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如何激发信息消费的潜能?信息消费与数字科普如何互动发展?前来参加北京数字科普协会举办的“数字科普发展趋势论坛”的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子信息研究所、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研究所所长安晖,为科技日报记者进行了解读。
新兴消费驱动经济发展
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已超过6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应当适当促进消费,特别是要在传统吃穿住行等消费的基础上,增加对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以此来更好地提高生活品质。
新兴的消费对我们国家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从近两年情况看,今后我国经济增长率可能会逐步放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出口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高贡献率难以为继,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安晖说,近10年来我国消费率持续下降,反映了我国经济中消费需求的地位下降和内需基础不断弱化,抵御经济波动能力和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下降。
据了解,我国消费率与国际相比差距明显。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2005年,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年均消费率分别为86.5%、75.2%、77.7%和86.5%。“金砖五国”的巴西、南非、印度和俄罗斯2008年消费率也分别达到80.9%、81.7%、67.1%和63.7%。我国仅为50.8%,远远落后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发达国家纷纷把扩大信息技术投资和消费作为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经济政策。发达国家近些年来,纷纷把扩大信息技术投资和消费作为稳定经济增长一个重要经济政策,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在信息化发展方面都实施非常多的计划,出台非常多的政策,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信息消费惠及民生
信息消费是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信息产品包括终端硬件产品等;信息服务包含软件、导航服务、在线视频、实时聊天等;消费指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而消耗物质财富。
“信息消费涵盖生产消费、生活消费、管理消费等领域。”安晖介绍说,软消费与硬消费相融合。既有对知识、信息、软件产品、服务活动的消费,也有对信息技术硬件产品、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型产品的消费,从而扩大全产业链的消费需求。生产性消费与生活性消费相融合。既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和生产流程的众多环节相关,也与百姓日常生活紧密联系,从而实现全方位的消费市场拓展。
安晖介绍,信息消费市场空间广阔,消费需求和消费形式的创新,催生出新的信息消费模式、新的信息技术产品、新的信息服务业态,强劲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使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消费领域不断拓宽。信息的共享性、累积性和非消耗性决定了在信息消费过程中,也伴随着不断的信息再生和信息增值,创造出新的消费对象,从而实现持续产出与持续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无污染,消耗的能源相对较少,真正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安晖如是说,资源能源消耗低,不会出现明显的边际成本递增,甚至还可能随着消费规模的扩大,生产成本增加的幅度越来越小,这将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约束的压力。信息产业不具资产属性,不会出现价格过快上涨;信息行业供求无缝对接,产销用之间的环节和时间大大压缩,再加上消费进入门槛较低,轻易不会出现产能过剩。
“信息消费可以普惠民生,其中最重要就是能够解决部分就业问题。”安晖介绍,2012年淘宝等网络零售业创造了382万个就业岗位,间接创造的机会达1087万个。北京市现在网上创业就业人群有几十万人。信息消费还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现代物流、商贸、金融,乃至包装行业等的发展。
信息消费与数字科普互动发展
“信息消费将使人们对数字科普更加重视,数字科普对促进信息消费具有重要作用。”安晖介绍,中国人均信息消费能力仅190美元,不足美、日的十分之一。要促进信息消费关系建立,消除信息消费中的信息不对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工具促进生产者、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和内部的沟通联系。
以数字科普推动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要素交易平台、第三方支付等的运用,完善信息消费过程。促进信息消费过程便捷。以科普手段推动信息消费环境优化,提高信息消费者的信息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信息消费者使用身份认证、网站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的能力。
安晖建议,针对消费能力提高、消费关系建立、消费过程便捷组织数字科普内容,积极运用互联网络等平台,持续增强科普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灵活采用多媒体等多种科普表现形式,更多地提供原创性内容,跟踪最新信息产业发展进展,并及时更新科普内容,增加针对个人信息消费、家庭信息消费的科普内容,以促进信息消费与数字科普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