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讯 (周列 记者王春)一项最新技术让“传统海带加工废弃物变废为宝,让盐碱地修复变棉花田”变为现实。记者近日从上海理工大会获悉,该校理学院张淑平团队最新研发的从新鲜海带中高效提取岩藻多糖及其干旱盐碱地修复应用技术获得推广,在国际上首次解决了干旱盐碱地棉花种植出苗率低的关键难题。
保湿去燥,海藻是佳品。但是,海藻化工自上个世纪60年代兴起,半个多世纪来,生产工艺都没有重大创新,普遍以淡干海带为原料,其主导产品始终是低档次的碘、胶、醇。从1994年实施上海市《从海带制碘废液中提取岩藻多糖》项目以来,张淑平教授坚持走在海藻化工的科研生产第一线,与海带结缘至今已有20年。传统工艺中,约占海带重量2/3的废渣被丢弃,对海带的利用率仅为20%,张淑平根据鲜海带化工废渣的特点,并结合盐碱地的特点,把传统海带加工中被丢弃的岩藻多糖转变为可利用的“宝贝”,研发出一种新的干旱盐碱地修复技术——海藻基土壤调理剂的关键技术,实现了对海带几乎100%的利用,建成了年产220吨岩藻多糖、5000吨海藻饲料、1000吨海藻肥的生产线各一条,形成了产业化示范基地。
年产岩藻多糖200吨,海藻饲料、海藻基土壤生态修复剂6000吨,实现年销售收入1亿多元,利税2800多万元。因科研上的重大技术突破及应用,3月7日,张淑平荣获第八届“上海市巾帼创新奖”提名奖暨“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称号。
受以色列干旱盐碱地治理的启发,张淑平首次从海带化工废弃物中提取活性物质用于盐碱地绿色治理与开发。“海带持水率是其自身重量的四到五倍,从海带高持水率的海藻细胞中提取一系列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制成肥料,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渗透压、电导率、保湿保水性等微环境,促进植物生长。”张淑平说。
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地区巴楚县是我国优质棉基地,但由于干旱少雨,盐碱地面积占全县可耕地面积的七成,烈日下,常常可见干裂的土地上泛着一层“白霜”,寸草不生。2011年,在相关部门支持下,张淑平将获得2项国家专利的“海藻肥”技术在巴楚县红海乡中度盐碱的棉田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出苗率为97%以上,比对照组高出20%,每亩棉花增产43公斤以上,农民增加收入300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