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3月12日 星期三
如何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医改难题
——全国政协医卫界委员话医改

    本报记者 吴颖 刘晓莹

    ■两会话题

    每年两会上,医改话题都广受关注。理由很简单,正如一位委员所说:房子可以少住一间,但人人都有生老病死,医疗卫生工作好不好,牵扯到每一个人。李克强总理今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一定要坚定不移推进医改,用中国式办法解决好这个世界性难题”。两会期间,科技日报记者持续关注政协医卫界别,想知道这些来自医疗卫生工作最前线的人对医改最真实的理解和想法。

    谈医患关系:医患失和老百姓最受伤

    对于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暴力伤医事件,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凌锋委员认为,暴力伤医、医闹已经不是所谓的“医患矛盾”。“医患矛盾可以通过很多方式去处理,但绝不能施暴!”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委员则表示,现在的医患关系已经降到低点。“做一个好医生,要敢冒风险,有1%的可能性也要挽救病人的生命。但现在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医生要自保,很多外科医生稍有风险就会退却,选择保守治疗。”“医患关系紧张,医生和患者都是受害者,但最受害的是患者。”

    来自北京协和医院的杨爱明委员说自己已经算是领域里的专家,但也不可能保证能治好所有病人,也会遇到医患纠纷。不得已的时候也得看病人家属“好不好搞”。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委员介绍,目前北京医疗服务达每年2.16亿人次,而且还在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大医院日门诊量动辄过万,有的医生一天要看100多个病人。”他说,这样“大夫怨,老百姓也不满意”,不从全国情况来考虑医疗资源的结构和布局,“很难应付现状”。

    谈基本医疗资源:覆盖的不应只是“范围”

    免疫医学专家、苏州大学副校长熊思东委员注意到“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到1000个县,覆盖农村5亿人口”的提法。他认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要总结成效和问题,“而不光是简单地扩大规模”。“可能是覆盖了包括5亿人口的农村地区,但绝不是真正覆盖了5亿人口,解决了他们的医疗服务问题。”熊思东说,“有多少人是通过改革才愿意回到基层医院看病的,这些问题要思考。”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李文志委员说,现在宏观上总是在提分级诊疗、小病进社区,但作为个人来讲,谁患病后都希望得到高水平的优质医疗服务,而医疗资源配置离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要求又还有很大的距离。

    今年城乡居民基本医保补助将从人均280元提高到320元。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副所长董小平委员很想知道,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能从“320”这个数字中知道什么信息。“基本医保范围是什么?什么能报销?对于这些问题,卫生和社保部门应该要解答,指导老百姓。”他认为,这不仅是一个数字的问题,“而是要让老百姓看到逐年增长使我们看病掏钱的比例逐年减少,看病的种类逐年增加”。

    谈公立医院改革:政府、市场两只手都要

    方来英认为,医改中,要“放开市场这只手,用好政府这只手。哪些要放开,哪些要管,一定要搞清楚”。他说,医疗资源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对中国来说不现实也行不通,“要有‘底线思维’,也就是说基本医疗服务政府一定要管”。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委员说,公立医院要改革更要建设,其中的关键是人才。“人才队伍建设上不去,说什么都是空谈。”

    “公立医院趋利,群众意见很大。要从国家层面确定公立医院的定位、数量、布局。”作为地方卫生部门的“掌门人”,湖南省卫生厅厅长张健委员表示,一定要下决心遏制公立医院不断追求高端、奢华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办医,支持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院改革。

    黄洁夫也认为社会办医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的关键。他在调研中发现,国有医院病床占有率超过90%,掌握了绝对的优质资源。“有的医院有几千张床位,但老百姓还是觉得看病难。”“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中最硬的‘骨头’。”黄洁夫说,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公益事业,但不能搞“福利化”。“医疗卫生行业中要扩大市场的作用,推动市场配置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北京安贞医院小儿心脏中心主任刘迎龙委员非常认同黄洁夫的观点。“一说公立医院就是效率低,一说民营医院就是水平差。”有的基层医院设备闲置,甚至都是新的。“如果引入社会资本,就可以监督医院的运营。医院的资源盘活了,服务能力就能进一步增强。” (科技日报北京3月11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