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25日 星期六
“剪”出来的红火日子
——青岛市黄岛区民间“非遗”技艺扮靓“农家年”见闻 (上)

     ■新春走基层

    本报通讯员 王 娟 赵 冉 本报记者 王建高

    过大年,乐翻天,“非遗”技艺展示不断线。1月23日—24日,记者走进青岛市黄岛区具有500多年历史的“辛安大集”、300多年历史的“泊里大集”,感受到了这里丰富多彩的“农家年”,目睹了 “辛安剪纸”“泊里红席”等“非遗”“绝活”。

    “非遗”献年礼,民俗闹新春。这些“非遗”技艺之所以盛行不衰,是因为具有文化生命力。让民俗活起来,乐万家,就要让民俗回归民众。青岛市黄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继恕认为,在春节前后集中展示这些“非遗”项目,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在传承和保护“非遗”传统文化,提高群众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记者手记 

    “一把剪刀多有用,能剪龙,能剪凤,能剪老鼠会打洞;能剪鸡,能剪鹅,能剪鲤鱼戏天河……”应风土民情而生的“辛安剪纸”,经过一代代剪纸艺人的薪火相传,成为了当地“绝活招牌”,闻名中外。

    从老辈起,贴窗花、对联、福字等来烘托节日气氛,就是过春节必不可少的风俗。这窗花便是民间剪纸的一种,以精致、细腻、喜庆的风格深得人心。

    1月24日,记者慕名走进青岛市黄岛区辛安街道办事处,感受“辛安剪纸”这项洋溢着喜庆气氛的传统技艺。

    “辛安剪纸”距今已有300年历史。青岛剪纸数“辛安”有名,而在“辛安”最出名的就是山陈家社区了。山陈家剪纸剪法细腻,内容精巧,早在清代便被作为贡品进贡皇室。黄岛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丁继恕介绍,1985年11月,山陈家村民间剪纸巧手张淑珍随青岛市政府代表团访问墨西哥,其剪纸艺术的精彩表演引起轰动。2006年,辛安剪纸被山东省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山陈家社区负责人带领下,记者拜访了“辛安剪纸”的传承人,从6岁起就跟随母亲学剪纸的管茹。“我们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剪纸,一进腊月,各家各户就忙活起来了。坐在炕头上,晒着太阳,一张红纸、一把剪刀,三下五除二,几剪子下去,喜庆大气的‘福’字、活灵活现的‘喜鹊在枝头唱歌’、让人垂涎欲滴的‘大寿桃’等剪纸作品就诞生了。” 管茹说话间一个精美的窗花就成形了。

    “我出生于剪纸世家,母亲当年就是山陈社区有名的剪纸好手,当时村里很多人靠剪纸谋生,过年时候都要剪,剪好之后拿到集市去卖。受母亲熏陶,我从简单的小动物、窗花开始,慢慢在当地也剪出了一些名堂。”

    “辛安剪纸”的艺术风格既有北方剪纸的粗犷豪放,也有江南一带剪纸的纤秀细腻。丁继恕告诉记者,“辛安剪纸”在艺术表现手法上阴阳结合,粗细兼用,突现造型生动、朴实简练的独特魅力。“辛安剪纸”艺术家博采众长,不断拓展题材,创新技法,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力。如今,在管茹等人的带领下,“辛安剪纸”手艺又有了新突破,有些作品的剪法可以说“细如发丝”,特别是最常用的剪纸语言“打毛毛”,最精致的地方,能在一厘米左右的纸上,打出40多根毛毛,而且非常均匀。

    为了让这门老手工技艺走入千家万户、走得更远,他们探索推进剪纸艺术的品牌化、产业化运作,先后成立了“青岛辛安剪纸艺术中心”、“青岛开发区民间剪纸艺术家协会”等,按照“公司+剪纸专业户”的产业经营模式,聘请专人负责设计开发、营销及指导培训,由剪纸专业户负责剪纸的生产制作、专业人员负责装裱,形成了产、销、研“一条龙”的经营链条。

    为了让剪纸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辛安小学开设了剪纸课程,聘请当地的剪纸艺人走上讲台,传授技艺;经常举办一些互助活动,鼓励孩子们观察生活,剪一些密切贴近校园生活的题材。2005年,由辛安小学学生创作的9幅“福娃”剪纸作品还被带到丹麦展出。

    在辛安,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增加了,社区无业妇女实现了在家创业,实现了社区集体经济和居民收入“双丰收”。辛安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孙业安说,目前,全街道已累计培训剪纸爱好者500余人次,实现年营业额50余万元,带动周边社区100余名中老年妇女通过剪纸增加了收入,开辟了失地农民致富增收的新路子。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