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禾
“同雾霾,共命运”已成为当前我国城市不可回避的现实。当北京的天空灰蒙蒙时,往往天津、河北也处在雾霾中;当上海空气质量达到重度污染时,江苏、浙江的空气质量也相差无几;去年10月开闸供暖后,东北三省均困于浓雾中,黑龙江、吉林、辽宁的老百姓同时戴起了口罩……
空气是流动的,各城市的大气污染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因此,区域联防联控成了应对雾霾的“不二”选择。
各区域做好自身减排是联防联控的基础
“在去年以及今年年初,区域联防联控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环境保护部与31个省(区、市)签署《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告诉记者。
据研究,北京24.5%的大气污染不是本地贡献的,上海有20%的PM2.5来自外省。不过,柴发合强调,城市本地排放的污染还是占“大头”。因此,如果每个城市排污都减少,空气质量变好了,“区域整体的空气质量也会变好”,“城市相互之间有效影响将变小”。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也表示,各区域做好自身的减排工作是联防联控的基础,之后再考虑进一步的区域产业协作等,进一步联合防控大气污染。
据环保部提供的材料,今年年初,环保部与全国31个省(区、市)签署了《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山东)、长三角、珠三角区域内的10个省及重庆市重点考核PM2.5年均浓度下降,其中北京、天津、河北确定了下降25%的目标,山西、山东、上海、江苏、浙江下降20%,广东、重庆下降15%,内蒙古下降10%。还确定了河南、辽宁等20个省(区、市)重点考核PM10年均浓度分别下降12%、10%等目标。
环保部有关负责人说,已有十几个省份将任务逐一落实到市、县和有关部门,并与各区市和省直管县(市)政府签订了目标责任书。
“明确了各地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为实现全国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提供了坚实保障。”柴发合说。
京津冀、长三角建立联防联控机制
柴发合说,除各地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外,京津冀、长三角地区还建立了区域联防联控的协调机构和机制等。
作为大气污染防治“国十条”的配套措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要求强化污染物协同减排,防治机动车污染;
成立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等。
环保部部长周生贤也表示,2014年环保部将突出抓好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治理。推动出台考核办法,开展实施情况年度考核。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制定配套政策措施。推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解决区域突出问题等。
长三角地区也是治理雾霾的重点区域,江苏等三省一市与国家八部委建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该机制以“协商统筹、责任共担、信息共享、联防联控”为原则,推动长三角区域在节能减排、污染排放、产业准入和淘汰等方面环境标准的逐步对接统一;落实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预报预警、应急联动、联合执法和科研合作等。
“根治大气PM2.5需要区域联防联控,这也是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如欧洲各国政治体制不尽相同,但欧共体能够协同控制治理酸雨和大气污染;美国南加州也是通过联防联控,才遏制住了光化学大气污染。”王跃思说。
联防联控有技术储备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张远航认为,在区域联防联控方面,我国是有技术储备和实战经验的。
“在科技部863、973等项目的支持下,在过去的五年到十年里,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做了一系列科研项目的部署。其中,在区域污染防治机制和政策、重点城市群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技术研发、典型区域示范等都做了前瞻性课题的设立,对一些典型区域的污染特征、规律、形成机制等技术进行研发;特别是区域空气质量监测网的建立,以及动态污染源清单、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决策系统等一系列支持空气质量管理和污染防治关键技术上,取得了一些具有原创性的技术研发成果。”张远航说,如多模型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已在北京、珠三角、上海等城市投入使用;高分辨动态污染清单,已有100多家单位在实际应用,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使用。
“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期间,在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积累了成功经验。”王跃思说,这些都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开展创造了很好的政策和理论等环境。(科技日报北京1月2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