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新景象
“将绝缘杆顶部与轴承相连,可以把故障巡视器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这个方法查找线路故障点,快速又方便。”近日,在国家电网济南供电公司“善小·山泉”青年论坛上,一线员工刘淑磊自豪地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他一同参加论坛的有中央企业劳动模范、二次检修班班长高兆丽,国网公司技术能手、变电检修二班李鑫等30名青年员工。他们都是扎根一线班组、立足岗位成才的创新典型代表。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驱动引擎,可以在更高水平上推动公司发展提速增效。”国网济南供电公司总经理孙国宇说,“善小·山泉行动”构建了既能体现国家电网核心价值观,又兼具城市底蕴的特色文化实践管理模式,发扬泉涌若轮的进取创新品格,全面推进了济南供电公司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顶层设计确保“每块金子都要发光”
创新是否等于“高精尖”?
在济南供电二次检修班,一套自主研发的“备品备件网络平台精细化管理系统”引人注目。区别于传统的“高精尖”科技,这个“自主”技术简单得一目了然:变电站查询、装置查询、厂家查询……随着工作人员敲击键盘,31面材料柜、93把钥匙的摆放位置和取用数据在电脑屏幕上一看便知。这是高兆丽带着大伙儿完成的又一项好用的成果。
“创新未必是高精尖,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实践才是检验创新的标准。”国网济南供电公司工会副主席邢亮认为,“一线职工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果再小也是创新。”
这是“善小·山泉行动”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核心理念:把精益理念融入解决企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中,鼓励员工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将工作中的金点子、好建议转化成科技成果,实现技术攻关常态化。
2012年国家电网党组书记、董事长刘振亚对山东电力10年“善小”工作做出“善小而效大”的批示。在此背景下,贴合济南供电特色的“善小·山泉行动”落实为一项项具体行动。
制度的顶层设计需要公司决策者上承国网公司、省公司有关精神,下接济南公司现实情况,制定出兼具长远性、指导性,能够与现实接轨的制度。基于此,济南供电公司对各种创新工作室的基本形式和条件,做出了更加详细规定;为激发工作室活力,公司开展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创新活动,并对创新成果进行评比,对优秀成果进行展览;为加快青年员工成长,该公司从11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2010年以来,济南供电职工获省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57项,授权专利131项;获市级及以上优秀QC成果93项、山东省管理创新成果45项;公司摘得“全国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称号。
三种工作室为每个人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3年前,西安交大毕业的李丹丹曾经动了离开的念头。他一遍遍的问自己:“条件如此艰苦,到底图个啥?”
但这些年一路历练下来,这位28岁的年轻人早已打消逃离的念头,在输电运检室输电运维一班干得风生水起,参与了一项又一项重要项目的施工。
促使李丹丹们留下的,除了好的制度,更有好的成长环境:三大创新工作室为他一展抱负提供了环境和平台。
近年来,济南供电以劳模创新工作室、团队创新工作室、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为主要载体,深入推进创新工作室建设,成立了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和由工会主席任组长的工作小组。
在输电运检室输电运维一班“啄木鸟创新工作室”的墙上,挂着一块白板,大家美其名曰“创意墙”——工作中谁有什么好的想法创意,不管成熟不成熟,都可以随手写下来,看到的人也随时进行思考和研究。等到一周一次班组讨论会上,大家各抒己见,发表看法,共同攻关。两年来,“创意墙”所激发的头脑风暴已经让工作室取得了15项创新成果、20项国家专利。
“啄木鸟创新工作室”是济南供电11个已经建立的创新工作室之一。在邢亮看来,3种创新工作室各不相同,比如劳模创新工作室可以由一名或若干名劳模组成,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是由“技术能手”领衔,而团队创新工作室则是利用团队的力量在创新领域“攻城拔寨”。
姜涛是从劳动竞赛中走出的技术“大拿”。各种劳动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激励着他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并善于借助创新解决工作实际中的难题。
只需加1只合页、1把锁、3只爪子,普通井盖就能变成防盗井盖。这是2004年姜涛刚参加工作时的第一个发明。牛刀小试,这项成果就被评为当年济南供电公司QC成果第一名,并创下了济南公司电缆井盖丢失的零纪录。
“姜涛业务过硬,在工区的年轻人中威望很高,我们工区专门成立了姜涛大师工作室,带动了一批年轻人干事创业。”国网济南供电公司电缆运检室主任韩明告诉记者,姜涛现在经常被国网省电力公司和兄弟单位请去讲课,在工区还带着两名徒弟。他总是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在检修班工作时,姜涛发现一个问题,每年对输电电缆终端杆塔上的避雷器进行检修试验时,需爬上杆塔卸下避雷器,到地面上做试验合格后再装回去。这样不仅人有危险、避雷器也难免磕碰,而且停电时间长、有时还要出动吊车。能不能把实验设备的引线引到塔顶直接做试验?“现有试验设备的引线是普通绝缘线,肯定不行。长度不够,绝缘又薄,一碰到杆塔很容易击穿。”“那该使用哪种绝缘材料?绝缘层得多厚才行?”姜涛和同事经过反复研究、实验,终于研制成功了“输电电缆终端杆塔避雷器试验引线”,并获得国家专利,让试验变得更快、更方便、更安全。
“五小”创新让小苗长成参天大树
每一棵参天大树成长的背后都是一颗小树苗,任何一项重量级成果的诞生,其源头都有可能是灵感一闪或者小改小革。以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为主要内容的“五小”创新活动,就是鼓励员工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以便将金点子、好建议转化为科技成果。
传统“乘车取样—返回试验”的油气试验流程不但影响了数据的时效性,也耗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由李永宁带领的电气试验班设计研发智能化油气试验移动平台,可现场完成油色谱分析试验、油酸值试验、油微水试验、六氟化硫气体分解物测试试验等7项常规试验,并由当初的8小时缩短为3小时45分钟。如今,这项小改革已经成长为“五小”项目中的佼佼者,相继拿下了山东省工人技术创新二等奖、国家优秀质量管理成果、山东省电力公司质量管理成果一等奖。
2013年12月16日,“济南供电公司职工创新成果展”闪亮登场,一件件构思精巧的发明创造,大到激光对射报警器,小有绑线缠绕器;复杂如智能化油气实验移动平台,简单像拆鸟巢专用抓钩……令人目不暇接。
2008年,该公司拥有的专利数仅仅为7项,但5年后,355项专利已经是前者的50多倍。“我们把‘善小·山泉行动’与专业工作、班组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倡导基层创新,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五小’创新等活动,激发了员工的创新创效热情,推动了公司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公司党委书记丛阳说。
近年来,济南供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和省电力公司的部署要求,激发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参与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取得累累硕果,其中《基于P6系统可视化变电检修管理》获全国电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智能化油气试验平台》获山东省职工技术创新二等奖,涌现出李永宁、杨枫、变电检修室二次检修班等一大批“创新能手”、“金牌工人”和创新型团队,切实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