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 春 实习生 李思瑶
上海医疗服务将进入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为破解医改难题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打破医院之间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孤立的资源流动起来,通过医疗信息化实现医院间信息的共享,疏通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协同服务,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将成为创新制度的利器。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研究员领衔完成的“医联工程”项目已覆盖38家市级三甲医院,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荣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希望将医改落到实处,做出具体成果,而不是仅仅将医疗公益性当成一句口号。”陈建平说。
给百姓生活带来便利的“医联工程”,给项目团队带来了巨大的技术与管理上的难题。首先是技术问题,由于各家医院使用的信息系统不同,各家三甲医院就存在226种系统,要将它们整合到同一平台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其次是患者影像资料的海量数据,如何存储、传输、更新挑战着团队的技术能力;第三是跨院共享,医院间的信息互认、患者的身份识别以及隐私保护都是对技术与管理水平的双重考验。陈建平在项目创建之初便看准了技术这一“硬骨头”,先解决技术难题,再提升配套的管理、服务质量,让技术成为高效管理的保障。如今,“医联工程”实现了市区各级医院间大规模临床信息实时共享以及健康档案动态更新、高效存储检索,解决了海量影像信息高效存储、传输和展示的难题,建立了PB级医学影像档案库。项目技术获得2项国家专利,43项软件著作权,技术难关的突破让项目团队信心倍增,也奠定了“医联工程”得以在上海全市范围内顺利实施的基础。
在全球范围来看,这也是特大型城市首次实现全市范围内的医院信息共享。作为国家医改的重要举措,2005年上海先行先试医疗机构管办分开,率先建设“医联工程”——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及协同服务信息系统。8年来,上海除了横向的三级医院间信息互通,纵向的区级医院、社区医院也实现了诊疗信息共享。“医联工程”刚立项时,谁都没有把握能够建成医疗信息大平台,毕竟国内外皆缺乏成功的先例,英美等发达国家的医疗信息化项目皆因技术或管理上的困难而被迫放弃。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陈建平依然坚定地推动项目实施,作为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他的责任在于落实政府的办医宗旨,让医院成为服务群众的窗口。
将技术创新与协同医疗的服务管理模式相结合,“医联工程”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打造医疗服务水平看不见摸不着的“软实力”。“医联工程”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医院围着病人服务,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惠及民生。
(科技日报上海1月1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