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1月11日 星期六
开启可持续无碳排放能源之门
——访2013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获得者王中林
本报记者 华 凌

    1月10日,正值北京隆冬,刚刚获得2013年度国际科技合作奖的华裔纳米材料学家、中科院外籍院士王中林,在驻地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的专访。

    2006年,王中林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带领研究组研制出纳米发电机理念,开辟了能源转化和应用的新范畴。该成果被美国《新科学家》杂志评为与手机同等重要的发明,认为其将是影响未来10—30年的十大重要技术之一。尽管获得过众多国际科技大奖,但王中林对在中国获得的这个奖却格外珍视:“它是祖国对于我从1992年开始注重对国内人才培养、积极推进双边合作,以及为祖国科学和教育事业所作工作的高度认可。”

    偶然的错误带来全新的技术

    采访中,王中林从包里拿出一个小方盒,里面放着两个镶嵌着LED灯泡的长方板,他嘴对着板后面的空隙吹气,上面的两排小灯瞬间闪亮。这就是他发明的摩擦纳米发电机。

    “它的造价很高吧?”记者问道。“不高,仅5元钱左右,批量会更便宜。制作纳米发电机的基本材料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材料,成本低廉,这也正是这个发明的优点之一。”谈到自己的核心技术,王中林低缓的声音溢露出兴奋。

    “这缘起于一个实验的偶然错误。”他饶有兴味地说道。2011年,一个学生在封装制造纳米发电机板材的实验中的偶然失误,导致压电实验出现异常现象。王中林让他重做20遍同样的实验,并把这20个样品切开,发现是因为里面没有封装好,出现空隙。通过6个月的深入实验,王中林团队惊异地发现封装歪了的材料滑动能带来摩擦效应产生电能。之后,在研发团队的不懈努力下,一年之中其输出功率密度提高了10万倍。

    用科学的态度坚持原创

    在西方世界里,大多数华人科学家的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2006年,当王中林团队将一项科研结果公布之后,一位外国教授对此产生质疑。他向一本学术期刊投了一篇存疑的文章并得到刊发。针对这种质疑,王中林团队用6个月时间,以确凿的实验数据予以了澄清。

    王中林说,做科研就是要用科学的态度勇敢面对质疑。我们现在所作的研究是原创性的,迄今无人逾越。

    他解释道,摩擦电发电机可以收集自然界中几乎所有运动物体释放的能量,也间接地将其他能源转化为所需能量,这无疑开辟了获取可持续清洁能源新的思路和广阔天地。“我正倾注全部精力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潮汐能上。若大规模实现波浪能发电,并入主电网,将对能源产生巨大贡献。”王中林说。

    做有战略眼光的教授

    王中林说:“作为一名教授,不能单单是教书、闷头做实验,还应该有战略家的眼光,从整体上考虑学术水准、人才培养、科研经费和把握未来研究的方向等。要用自己的知识为祖国作贡献,这是人生中最璀璨的成就,也是衡量一个人价值最重要的部分。”

    自2004年以来,王中林不遗余力地推动和促进中美教育及科研合作,如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北京大学联合办学,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他说:“我每年都给学生做总结,统计全年的工作成果时自己都感到吃惊。以去年来讲,我们的学生拿了6个奖。我自己拿了3个,我带领的研究团队共发表了90篇论文。作为导师,我有责任促进他们迈上人生新的台阶,这就是我对他们最好的激励,也是他们前进的动力。”

    “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功,在于老师与学生之间处成一个温馨关爱的大家庭。我现在带40多个学生和博士后,有空就与他们交心、拉家常,不仅谈科研,还谈人生、经历,甚至个人情感问题。我会以长者的身份给他们建设性的意见。”王中林说道。记者在他的电脑中看到密密麻麻排满了一篇篇学生的论文文档,每一篇他都精心批注、甚至改写。

    “有人说,一个中国人要在美国取得一定的成就,起码需要三代人努力的积淀。但您用几十年就在科研领域做到了成绩斐然。”记者慨叹。“要不我这儿有两道呢。”王中林诙谐地伸出两根手指,上下比划了一下眉宇间那两个深刻的竖纹。旋尔,爽朗一笑。(科技日报北京1月10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