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陈磊)今天,39岁的北京大学教授施章杰以“基于碳氢键活化的氧化偶联”项目第一完成人身份,在人民大会堂接过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证书。其脱颖而出,一定程度上也是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的成果。
如何让活跃在一线的青年科研人才脱颖而出?2013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首次专门为40岁以下青年学者主持完成的基础研究项目放宽了专家推荐门槛,可由3名以上国内知名同行专家(至少有1名院士)联合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奖,同时不限1人独立完成,不受推荐指标限制。施章杰正是凭借该渠道通过了国家科技奖的评审。
“得知自己获奖,真感到热血沸腾!”施章杰说,他所率领的获奖团队大都为学生,资历较浅,年龄最大的40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34.4岁,国家科技奖励开辟专门渠道,无疑为致力于基础研究的年轻人提供了莫大的鼓励和支持。
强化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导向,只是正在推进的国家科技奖励改革的举措之一。今年,国家科技奖励就大大“瘦身”。《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项目奖的授奖总数不超过400项。2000年以来每年评审授奖均在400项以内,但从调研和各方面反映的情况来看,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数量偏多,自然奖、发明奖比例偏少,结构不够合理。因此在2012年以来的科技奖励改革实践中,提出减少国家科技奖励数量,尤其是大幅减少科技进步奖数量,调整优化三大奖比例结构的要求。经过调整,与2011年度相比,2013年度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总数减少61项,减幅16.3%,比例结构大体上从原来的10%、15%、75%调整为15%、25%、60%,奖励结构趋于合理。特别是科技进步奖,从2011年的283项减少到今年的188项,减少95项,减幅33.6%,成为2000年以来科技进步奖最少的一年。
“除了提高奖励质量、减少奖励数量、优化奖励结构外,2013年度评奖还加大了对创新团队的奖励力度和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力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副主任陈志敏举例说,2013年度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中,企业作为牵头或参与单位完成的项目占75.9%,其中企业作为牵头单位的占35.8%。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高等级项目比例也在增加,13项一等奖中企业牵头完成的有6项。
陈志敏透露,除上述改革方向外,国家科技奖励改革还将突出对项目成果创新质量、水平和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严格评审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强异议处理,强化全程监督,建立公开提名、科学评议、实践检验、公信度高的科技奖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