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破解转型之困:“山东硅谷”呼之即出
本报记者 王延斌

    三年磨一剑,“山东硅谷”姗姗来迟。

    12月18日,伴随着泉城的第一场雪,济南市历下区打造“知识经济”的代表作——“山东硅谷”正式揭下红盖头。不论是对在场的历下区委区政府官员,还是对济南市、历下区科技系统代表,这都是令人期待的一幕。

    “在电子商务时代,国内外电子城、电子一条街的由盛转衰、转型阵痛的背后,无不揭示:创新是唯一法宝,不创新就会成为落伍者。”启幕式上,济南市科技局副局长马素民的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而历下区副区长张瑾国则直接点出了对“山东硅谷”的厚望:它将成为历下区转型升级新的增长极。

    千年历下的呼唤:济南“中关村”亟待升级

    济南“中关村”面临着转型攻坚战。

    它所在的历下区山大路并非一条普普通通的街道。在这个南起经十路,北至花园路,南北纵长约3.7公里的主干道是一个汇集人流、物流、资金流支撑的电子商圈。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第二大电子商品集散地,它是高科技的象征,也是山东人的骄傲。

    作为济南唯一一个没有农业产业的中心城区,历下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现代服务业体系最完善、科研和教育实力最雄厚、人才资源最为丰富”为外界公认。截至2012年底,该区知识经济从业机构1085家,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259家,科研院所106家,设计咨询机构295家,文化创意机构95家,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89家……

    但在调研中,历下区决策者发现,山大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问题没有真正得到解决,总体上仍是以松散型贸易和销售平台及其配套服务为主导,缺乏产业核心竞争力。也就是说,无论从产业形态、空间载体上,还是发展环境上都迫切需要转型提升。

    让“电子商务区”跃升为“信息产业高地”,使济南“中关村”升级为“山东硅谷”,这其中,“科技如何发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举全区之力:“山东硅谷”的“一核四区”

    “‘德先生’与‘赛先生’是民主与科学的形象称呼,在历下区已经成为首善之区以后,他还需要更多的赛先生发展知识经济。”

    在山东大学信息学院教授邢建平看来,“山东硅谷”无疑是促进赛先生诞生的最好载体。

    知识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是知识密集型和智慧型的经济。自2011年起,加快知识经济发展已成为该区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据统计,2011年,全区70家重点知识经济从业机构总收入70.5亿元,同比增长49.4%,税收4.4亿元,区级财政贡献1.95亿元,同比增长60%和37.3%,增速快于GDP和其他产业,增长势头明显。

    而抓主要矛盾,也是这一年,增加济南“中关村”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也提上了历下区科技部门的桌面。“接地气”的好点子一经提出,便迅速上升为历下区委区政府的意志,“建设山东硅谷产业基地,推动山大路产业转型升级”便应运而生。

    如何将知识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山东硅谷”又如何承载这一使命?

    历下区的回答是:

    “山东硅谷”将依托山大路的资源优势,以路网为框架,采用“实体+虚拟”模式,重点建设“一核四区”。通过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引导,重点引进软件信息、设计咨询、电子商务、文化传媒等产业,以及科技投融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及创新载体于一体的产业园区,打造总部、研发、销售、培训服务等产业链条。

    吹响冲锋号:让“山东硅谷”成五岳之尊

    “让‘山东硅谷’成长为知识经济的五岳之尊。”这是山东胜华通成信息科技公司董事长石统飞的愿望。站在历下驻区企业的角度上,他认为,“美国硅谷促使谷歌、苹果等伟大公司的诞生;而‘山东硅谷’拥有着类似条件,可以成就入驻精英企业产业升级的梦想。”

    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眼下,推动“山东硅谷”迈向国家级、世界级的步骤正一步步展开。

    该区政府正与中国500强企业华强集团联合,前者在华强广场购置一定的场地,后者提供配套场地,共同搭建文化科技产业发展平台,双方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宣传运营等方面发挥各自优势。

    同时,在落实国家、省、市对科技创新载体的各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经验做法,结合该区实际,研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给予入驻企业一定扶持,并提供多方面服务。

    加大招商力度,积极与山东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等省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重点引进软件与信息服务业企业、文化创意机构、高层次人才入驻。

    而对历下区来说,远期目标是:引进10家以上国内500强企业或知名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着力将核心区打造为山东硅谷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的崭新增长极。

    “山东硅谷”的诞生吹响了历下“知识经济”的冲锋号,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汗水与泪水相伴、希望与成就并存的转型之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