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04日 星期三
政策援手扭转煤炭行业疲态

    ■第二看台

    一向具有煤炭市场价格“风向标”之称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自10月16日价格反弹至今已连续七周上涨,目前发热量5500大卡/千克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已经累计上涨了46元/吨。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后期动力煤价格有望继续上扬。

    与此乐观情绪迥异的是, 国务院办公厅11月29日发布了《关于促进煤炭行业平稳运行的意见》(下称《意见》)认为,2012年以来,受市场需求下降、煤炭工业转型升级滞后以及税费负担与历史包袱较重等因素影响,煤炭行业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亏损等问题,运行困难加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员钱平凡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虽然受冬季用煤和经济回暖等因素影响,煤价出现上涨,但对煤炭行业整体景气度仍应审慎观察。

    盈利水平大幅下滑

    与钱平凡观点相互佐证的是,国家统计局11月28日发布的前10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情况显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主营业务收入26491.6亿元,同比下降1.6%;利润总额1705.3亿元,同比下降38.8%;主营业务利润1713亿元,同比下降41.3%。

    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煤炭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是唯一负增长的,利润总额和主营业务利润的降幅也最大。

    煤炭贸易专家黄腾表示,特别是今年6月下旬以来,国内煤炭价格加速下挫之后,部分煤炭生产企业亏损加剧。

    黄腾分析认为,连续七周煤价上涨的原因是煤炭供求热情和市场信心反弹,越来越多的煤炭生产、贸易和消费企业参与到“抢行情”中来,使得煤炭需求和交易价格被推高,而就此判断煤炭行情反转为时过早。

    产能过剩是主因

    “正是因为煤炭企业经营困难,国家层面才出台了政策措施,以促进煤炭经济平稳运行,推动煤炭工业健康发展。”钱平凡分析认为,造成煤炭企业经营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市场供需宽松的情况下,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较为严重,部分落后产能尚未退出市场;而且企业产品结构单一与产业盲目扩张并存,精细化管理水平不高;煤矿开采深度普遍增加,安全生产、环境治理标准提高,开采刚性成本增加较快。

    黄腾对此持相同观点。“由于环境治理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减少煤炭使用量是国内的大趋势。”黄腾说。目前,国内年煤炭消费量36亿吨—37亿吨,产能46亿吨—47亿吨,需要淘汰10亿吨;况且今年在建产能4亿吨,关闭小企业4500万吨,实际净增3.55亿吨,今后5年大约要净增10亿吨产能,因此,国内煤炭使用量要减少20亿吨。

    因而,《意见》提出,遏制煤炭产量无序增长,是改善供需关系、促进市场平稳运行的关键。一是控制增量,停止核准新建30万吨/年以下煤矿、90万吨/年以下煤与瓦斯突出矿井。二是优化存量,从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入手,逐步淘汰9万吨/年以下煤矿,重点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加快关闭煤与瓦斯突出等灾害隐患严重的煤矿。三是抑制超能力生产,提高超能力生产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四是加快结构调整,有效整合资源,鼓励煤炭企业兼并重组,以大型企业为主体。

    黄腾对关停小企业则有不同认识。他表示,国内应该关闭效率低、污染大的落后产能,而不是单纯关闭小企业。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小企业掌握先进技术,而大企业有自然垄断的优势,技术革新的积极性不够高。

    税费负担过重

    煤炭企业对涉煤税费负担较重问题反映强烈。据调查,各种涉煤税费一般占企业营业收入的25%—35%,个别地区甚至更高。由于煤炭产品的进项税抵扣相对较少,造成煤炭行业的增值税税负水平远高于一般工业企业,其税负仅低于烟草、石油天然气开采和石油加工业。据中国煤炭经济研究会调查,煤炭企业税负水平逐年提高,大约维持在19.64%。

    除税收外,煤炭行业的行政性费用负担也非常重,这些费用往往是煤炭企业特有的,如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炭价格调节基金、矿业权价款、矿业权使用费、资源补偿费、煤矸石排放费、铁路建设基金、港口建设费等。调查表明,煤炭企业上述行政性费用负担达15%左右。

    为此,《意见》要求,2013年年底前,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要对重点产煤省份煤炭行业收费情况进行集中清理整顿,坚决取缔各种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切实减轻煤炭企业负担;同时加快推进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

    不应限制进口“劣质煤”

    《意见》还提出,加强对进口煤炭商品的质量检验,将褐煤纳入法定检验目录;研究完善差别化煤炭进口关税政策,鼓励优质煤炭进口,禁止高灰分、高硫分劣质煤炭的生产、使用和进口;进一步做好煤炭进出口总量、结构、趋势等的监测分析,根据国内外市场变化适时调整煤炭出口相关政策措施。

    黄腾认为,我国不应加以限制,而是应该鼓励进口“劣质煤”,通过近几年的技术改进,国内对低热值煤的使用技术走在世界前列,随着高热值煤的资源不断减少,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使用价格较低的低热值煤,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做得较好。(范思力)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