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发展新景象
本报记者 王建高 本报通讯员 刘志峰 孙景军
崂山区有129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居青岛市第一,6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万人专利拥有量保持山东省首位,成为山东省唯一的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海智基地和青岛市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
引进国家“千人计划”人才13名,数量居青岛第一,拥有七大“国字号”科研机构,全区8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与科研机构建立了紧密合作关系,500多个项目实现了转化和产业化,海洋寡糖、船舶压载水、人工眼角膜合成等科研成果,国内领先。
崂山区委书记齐家滨表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崂山区围绕青岛市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的战略目标,聚集“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推动区域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打造世界级蓝色产业和科技成果孵化带。
“蓝色、高端、新兴”定位“产业链”
初冬的崂山传来喜讯,青岛海德威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海洋卫士船舶压载水处理系统,荣获美国海岸警卫队颁发的证书,成为国内首家获此证书的专业制造企业。继成功签约挪威多用途船、意大利豪华游轮、希腊船公司油轮后,该公司又接获挪威船公司订单。
目前,进入世界压载水组织的企业,中国只有“双瑞”和“海德威”两家,都在崂山区。船舶装备制造业仅是崂山以“蓝色、高端、新兴”定位“产业链”的实例。
在土地资源稀缺、发展空间不足的现状下,崂山如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崂山区区长杨鹏鸣说,以“蓝色、高端、新兴”定位产业发展格局,实施新信息、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新海洋“五新产业链”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该区在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制造、海洋仪器仪表、海洋新材料领域的制造企业,主动转型升级,成为从行业的追赶者到全球的领跑者。
名不见经传的青岛迪爱生精细化学有限公司因自主研发的包含了液晶分子设计、合成技术、配方设计技术、微量不纯物去除提纯技术等在内的多项TFT液晶高端技术,填补了我国TFT液晶材料生产领域的空白,为国内TFT液晶产业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国内抓取速度最快的拾放机器人在青岛宇方自动化控制股份公司研制成功。如今,宇方公司的拾放机器人已经被上海通用、北京奔驰等多家企业采用,用于二次包装、装箱等领域,对小型物件取放、抓取速度达到每分钟150次,能够替代高速、枯燥的劳动工序。
3年前,规划用地面积约750亩的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还是荒芜之地;如今,大片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六和、康地恩生物、信得药业等16个项目落户,依托青岛蔚蓝生物、博益特生物等海洋生物医药企业,该区在海洋寡糖、数字纱布、工业酶制剂、组织工程眼角膜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已达国际先进水平。以青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药中试中心等平台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疫苗及诊断试剂、海洋保健品等领域的一批产业项目蓄势待发……
目前,青岛国际创新园一期已经竣工启用,京东医药城、集成电子、青岛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中心等40家企业确定入驻。
如今,在崂山,包括国家(青岛)通信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等各具特色、差异互补的“六大特色专业园区”演绎出“蓝色、高端、新兴”产业链的华美转型。
“双大合一”模式催生“创新链”
11月2日,位于崂山区滨海大道西侧的海信研发中心建设工地热火朝天。这个海信集团全球最大的研发基地,从去年12月开工建设至今不到一年,几幢大楼拔地而起。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说,“海信效率”,离不开崂山区政府的支持。
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落户崂山以来,在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能源应用技术等三大研究领域的一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进展。
引进像海信、中科院生物能源所这样世界级的大型研发企业与机构,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建立大企业与大院所“双大合一”创新模式,加快从“生产基地”向“创新中心”转型,崂山区成为国内外科研机构、创新团队高端起航的锚地、追梦的平台。
崂山区科技局局长陈波介绍,崂山成功地吸引了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生物能源所等众多“聪明”大脑,发挥这些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打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国家技术中心—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的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深层次产学研合作,依托中科院兰化所与康普顿科技联合建立国内首个高性能节能发动机油联合研究中心;支持海尔集团牵头成立智能数字家电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围绕海洋、新材料和一些新兴交叉学科前沿来谋划部署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全区拥有9家国家级科研机构、26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和2个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各级技术中心24家,为 “蓝色经济”提供助力。
搭建“创新链”关键是人才。陈波说,“筑巢引凤”让人才和科研机构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在铝镓光电公司实验室,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庄德津和他的团队,全球首次开发出再现氮化铝缓冲层生长技术,这一技术将减少两道氮化镓衬底前期制备工序。目前,庄德津团队生产的氮化镓衬底,价格只有国外对手的1/5,产品全部出口海外。
优惠的政策,优越的环境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人才、项目集聚崂山。据统计,该区拥有两院院士11人、外聘院士1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8人,其中从事与蓝色海洋科技相关研发的专家占70%以上,区域内拥有蓝色海洋科技类人才9万余人。
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培育一个经济增长点。迄今,崂山区已吸引海内外43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团队落户,带动了LED照明、高端设备制造业、新能源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科技金融“联姻”“贷”动“资金链”
5月10日,崂山区8家科技企业与崂山交银村镇银行达成授信意向,审批授信6100万元;另有7家企业获批授信7200万元,累计完成15家企业授信1.33亿元,截至目前已完成放款1.06亿元。
通过崂山区科技金融战略合作平台,青岛世泽电子仪表有限公司从崂山交银村镇银行获得了700万元的授信额度。“虽然企业在生产智能电表、低压集抄系列产品上拥有13项专利,但无房产和土地,限制了企业的融资与发展。”常务副总经理刘惠洁告诉记者,“这次得到的贷款,真是雪中送炭。”
青岛新泽辉门窗幕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涛从崂山交银村镇银行拿到了期盼已久的200万元低息贷款后高兴地说:“没想到通过崂山区融资平台,这么快就拿到了贷款。”
“科技增信”是崂山区今年着重打造的一个科技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就是针对科技企业融资需求,发挥科技部门和金融部门各自优势,着重把握企业科技创新实力的前提下,由金融部门向企业提供“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的贷款。
“低门槛、低成本、高效率,是我们对银行参与崂山区科技金融服务的基本要求。”陈波解释,低门槛,就是要求银行降低对企业融资的限制条件,解决科技型企业无抵押物融资难题;低成本,就是要从科技型企业发展潜力和银企合作长远考虑,给予贷款企业低于市场同期融资利率,不要求企业提供专业担保公司担保,全面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快服务,就是要让银行建立绿色通道,对科技局推荐的企业实行“一对一”服务,加快审批速度,解决企业资金需求急的问题。
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用陈波的话说,就是把云集在崂山区的金融、证券、银行,各种金融机构,资本与高新技术紧密结合,形成一种互相推动式的“联姻”效应。
目前,崂山区有关部门与交通银行崂山支行、青岛农商银行崂山支行、崂山交银村镇银行3家银行达成融资战略合作协议,重点支持入选“中小企业十百千成长工程”企业的融资需求,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
充满现代感的一幢幢高楼大厦,错落有致地连成城市天际线,拥有8家独立法人金融机构、21家市级以上金融分支机构、2家私人银行、10余家股权投资基金和管理公司等,这正是崂山区打造的金家岭金融新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金融则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崂山区发改局局长宋军形象地说,建设“金家岭金融新区”,为企业募集资金变得如顺水推舟一般,看不见的资金会化为激流,汩汩地注入区内的优质企业,助其“破茧成蝶,一飞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