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9日 星期二
显峰冷言:媒体如何“保护”院士?

    媒体的编辑记者们恐怕需要研究一个新课题了。两院资深院士沈志云老先生最近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媒体对院士也要保护”。说这个话的背景,是媒体对张曙光“案中案”——组织专家代笔和“收受2300万用于参评院士”的关注。(10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这句话出现在报道的最后一段,至于如何保护,记者没有写,也没有交代沈院士是否有过解释。因此显得意味深长。

    “媒体对院士也要保护”,是一句当然的真理。媒体的天职就是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守护公平正义,不光对院士,对所有人都一样。当然,沈院士强调的“保护”,大约是与伤害相对的,大约是缘于一些媒体报道的“标签化”伤及了无辜的院士及群体形象。但话说回来,如果媒体在采访报道过程中,真的有违新闻从业规范和职业伦理,伤害了报道对象甚至波及无辜,即便不是院士,即便不是主观故意,都当担起责任。

    沈院士身份使然,站出来为自己的群体说话可以理解,但特别强调对院士的“保护”,容易让人产生联想。尤其在张曙光案的背景下,在“收受2300万用于参评院士”尚未彻底澄清的语境下,冒出这样一句话,难免让人疑惑:难道是要让享受诸多“特权”的院士,再多一项舆论监督的“豁免权”吗?

    媒体作为舆论公器,有责任客观呈现这些堪称学界圭臬的院士的正面形象,让他们的道德、精神和坚守被大众所熟知,进而融化为改良社会风气的正能量。同样,对院士群体和院士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媒体也理当有“啄木鸟”一般的追求。“保护”不是涂脂抹粉,也不是掩人耳目,相反,对个别院士的不端行为揭露和批评,就是对整个院士群体的保护;对院士制度瑕疵和社会对院士的不良心态建言和批评,就是对整个院士群体的保护。

    学术界的形象、院士的形象,往往是被群体内部的个别不端者所丑化。从过往的种种事件看,最大的伤害并非因为媒体曝光,而恰是整个群体的噤声为个别不端者“背书”,让一颗“老鼠屎”焖坏了一锅汤。从这点说,最能“保护”院士的,不是媒体,而是院士自己。

    个别院士出现问题,不仅不应有舆论监督的“豁免权”,反而应以更严苛的标准来检视。就像曾任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学部主任的朱静院士说的,“院士作为学术方面的领军人物,国家给这么高的荣誉,社会期盼着有比较高的道德水准,有比较好的献身精神,也是应该的。院士应该作出榜样。”

    或许我没能理解沈院士的深意。沈院士说,“等张曙光案宣判以后,我会站出来说的。”期待他的答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