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大数据时代 更需保护个人隐私

    □ 李 颖

    一周视点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毫无疑问会给人们带来空前便利,实现了足不出户而洞察天下。然而,不容忽视的是,人不仅是信息、数据的使用者,还是生产者。可以说,大数据时代最大的隐忧在隐私和安全方面。

    曾经江西市民与他人在网上打起“口水仗”。对骂之余,对方把她的单位、姓名、手机号公之于众,并将一些损害其名誉的文字发到其单位官网、领导和同事的微博上;

    去年,方舟子与360公司的论战引来了众多的参与者,一些业界人士甚至爆料说,他们掌握了360公司侵犯网民隐私的证据……

    一项网民调查显示,90%的被访网民表示曾遭遇个人信息泄露,89%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堪个人信息泄露之扰。“给我们三句他说过的话,10小时内就能搞清楚他是谁、在哪里”,某网络侦探公司的这一说法虽然有些夸张,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前网络信息安全形势的严峻。

    用户隐私屡屡在网络上“裸奔”。技术难道成了互联网“为所欲为”的保护伞?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姜奇平认为,除了技术带来的监管难题,立法滞后也使监管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虽然有相关的法律,但都很粗略,互联网企业知道即使它侵犯了用户隐私,法律也拿它没办法。”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技术的发展也提出新的挑战,互联网隐私保护就是其中的难题之一。这是中国的难题,在发达国家也一样。据悉,早在2010年,德国柏林就举行过数千人参加的争取数据隐私的游行;2012年,奥巴马政府公布了隐私人权法案,号召公司在使用私人信息时将更多的控制权交给用户;欧盟也提出了一项关于“被遗忘的权力”的法案,消费者有权要求公司清除他们的个人数据。但这些法案真正要落到实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一方面,技术进步与法律滞后使监管乏力,互联网厂商与法律打擦边球;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及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围绕企业的销售,还是公共事业,以及个人情况,都变成了以各种形式存储的数据。网民不得不在享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遭受着个人隐私安全的威胁。

    大数据时代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然,不管接受与否,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面对技术进步以及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一方面,立法部门需要使法律更加具体和细化,其反应机制也应该越来越快,为监管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监管依据。另一方面,需要借鉴他国立法经验,以及各国政府之间的合作,共同保护信息安全。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