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
应对网络传言 持普遍怀疑态度
李 颖

    一周视点

    10月12日,著名中文科普网站果壳网宣布加盟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并首次发布“辟谣10大最流行生活谣言榜”。其中,“宿便是健康杀手”“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及“果汁与海鲜不能同吃”等流传甚广的谣言均榜上有名。

    据介绍,果壳网坚持粉碎科技谣言和传播趣味科学知识的理念,该网站的“谣言粉碎机”和“流言百科”栏目,依托自身的专业科技编辑团队,和来自各个领域的专业科技作者,辟除了一系列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科技谣言。

    心理学家认为,谣言产生有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谣言的内容往往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被某种模糊性掩盖了。比如,孩子走失的谣言那么容易流传,是因为我们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会走失;抢盐风波席卷中国东南沿海,是当地居民害怕被核辐射。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谢需表示,谣言映射了我们的心理,刺中了人们的软肋,很多人即使知道这不过是“空穴来风”,也依然忍不住去讨论。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网络谣言的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有的已经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曾在《网络时代的谣言变局》的署名文章中明确表示,网络的虚拟性和进入的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冒险家的乐园、自由主义者的国土。在现行的网络运行环境下,每一个网络行动者,都是这一虚拟空间的“国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行驶自己的权力,造成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以便炒作自己、推销自己。比如,网络语言暴力、网络隐私侵犯已是网络的顽疾,成为网民诟病的对象。

    他认为网络谣言有:隐蔽性、知识性、炒作性、自炒性、攻击性、报复性、宣泄性、强迫性、预言性以及诱惑性等等特点。

    夏学銮称,对待谣言,特别是网络谣言,应持的基本态度是:首先要正视谣言,不要回避谣言;其次要研究谣言,弄清它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以及基本的传播手段。只有对这些心知肚明,才能发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另外,他认为,谣言止于智者。当代公民对谣言的基本态度是:不制造谣言、不相信谣言、不传播谣言。同时他还表示,从某种意义上说,谣言是一种野蛮的力量。对付野蛮,不能以野蛮待之,要以礼待之、以文化之。诸葛亮七擒孟获不是武力之功,而是文化之效。

    网络辟谣主意挺好,出发点正确;但所谓公开辟谣影响极大,却不得不谨慎,以免辟谣不成新谣言出笼!盲目和绝对信从这些说法,反映了科学、理性和怀疑精神的缺失。其实,涉及人体健康的谜团很多,影响一个人体质的因素也很复杂,绝对断言往往隐含陷阱。如何让开放的新媒体成为培育健全观念的阵地,全社会仍需努力。

    笔者认为,“流言百科”是个好东西,但是要看的却不能仅仅是百姓,更应该是有关部门,有关部门需要从“流言百科”里找到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东西,如其让“流言百科”多贡献,不如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流言百科”里反应的事物,有关部门肯定会感到这些谣言很可笑,但是却不能只是一笑了之,更需要管一管。只要有关部门看透了“流言百科”的实质,才能更好开展工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