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个伏尔泰陶土像出自法国雕塑大师乌东之手,现藏于法国法布博物馆。 |
别有人间
他在思想上是一个“异端”,在医学上也算是一个特例。
他的一生病痛不断,但却有着异乎寻常的生命力。
他在人间走过了整整84个年头,亲眼看着一个个“对手”在他之前死去。
伏尔泰,这个思想的巨人先天不足,出生时身体非常虚弱,甚至不能送到教堂里接受洗礼。可他不仅顽强地活了下来,而且还显得精力旺盛、聪明过人。
中学时代,伏尔泰那自由散漫、桀骜不驯的个性已经表露无遗。他“喜欢把欧洲重大的问题放在他的小秤上称称”,尤其喜欢对貌似神圣和高贵的东西冷嘲热讽。有一回,他终于触怒了一位神甫教师,后者大声训斥他道:“坏小子,总有一天你会成为法国自然神论的宣传者!”——这一“预言”后来果真应验了。
中学毕业后,父亲没有满足伏尔泰做一个诗人的愿望,而是把他送进了一所法科学校。在这个死气沉沉的环境里,伏尔泰那年轻、躁动的心灵百无聊赖、备受煎熬,逃课成了家常便饭。不得已,父亲决计花钱买官,借以装点门庭,但当即遭到了儿子的回绝。
心高气傲的伏尔泰相信自己有能力赢得荣誉。据说,他曾对奚落他的贵族子弟们放言:“我没有显赫的门第,但我的门第将因为我而显赫!”他拿起手中的笔,以写讽刺诗为起点,开始了自己飘泊、动荡的文学之旅,并且很快就成了一名受公众瞩目、令当局头痛的“反政府诗人” 。
1717年,年仅23岁的伏尔泰因撰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近一年。出狱后他依然“劣性”不改。在《赞美和反对》一诗中,他又大胆地抨击了上帝和教会,宣扬了自己的自然神论思想。他笔下的上帝是这样的一个形象:“他糊里糊涂地施恩,他糊里糊涂地逞凶,他费尽全力造人,他又马上给他们送终。”
因为不敬上帝,伏尔泰被送进了监狱。可又因为证据不足,当局不得不将他释放。为此一位官员十分恼怒地说道:“必须把伏尔泰关在一个永远没有笔、没有墨水、没有纸张的地方!”
伏尔泰的讽刺挖苦才能确实不同凡响。有一次,他将一名同辈作家大大地赞扬了一番,可他的一位朋友当即指出:“听到您这样慷慨地赞扬这位先生,我真感到遗憾。要知道,就是这位先生在背后经常说您的不是。”伏尔泰笑着回答道:“这样看来,我们两个人都说错了。”
伏尔泰终身都在他的哲学园地里勤勉地耕耘。他在1752年发表的幻想小说《小大人》利用大与小的戏剧性反差,在神话式的故事里注入哲理寓意,借以评说人类,尤其是教会和其他机构的弱点,从而达到影射讽刺现实、宣传启蒙思想的目的。小说中所描述的两个外星巨人来到地球后的种种迷惑和“错误认识”,以及巨人最后留给地球人的“空白哲学书”昭示:我们对于世界的了解和研究太少了;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对性,一切取决于衡量的尺度和看待问题的角度。只有彻底抛弃因循守旧的老观念,才能更深入、更有效地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1759年发表、以嘲弄盲目乐观的“先天和谐论”哲学为主题的《老实人》 ,可谓是伏尔泰宣讲哲学、提倡科学、启蒙教化的一部杰作。它讲的是:“老实人”起初非常信奉老师邦葛罗斯向他讲授的“哲学”:万物皆有归宿,此归宿自必为最完美的归宿;任何不如意的事情都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必然要走向高度和谐与普遍幸福。
然而,他本人和邦葛罗斯自身后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却彻底揭穿了“先天和谐论”的画皮。当他心爱的女人受辱,变得面目全非,而他自己也吃尽了苦头时,他向尊敬的老师嚷道:“得啦,得啦,我不再相信你的乐天主义了” ,“地球上满目疮痍,到处都是灾难啊!”
在小说中,伏尔泰通过对“黄金国”的描述,勾画出了他的“乌托邦”理想。在这个国度里,人们自由自在,丰衣足食;这儿没有迫害,没有牢狱,没有战争,没有罪行;国王英明有为,民众虔诚和睦……这部小说的思想结论是劳动。“工作可以使我们免除三大害处:烦闷、纵欲和饥寒。”最后还通过“老实人”之口道出:“种咱们的园地要紧。”
1778年5月30日,伏尔泰这位饱受颠簸流离和专制迫害之苦的思想巨人离开了人世。在他生命垂危之际,教会人士企图按照基督教习俗强迫他进行忏悔并做临终仪式,但受到了伏尔泰的强烈抵制。他伸出手臂大声嚷道:“让我安静地去死吧!”
可伏尔泰死后依然未能得到安宁。他的敌人并没有停止对他的攻击,政府和教会都不同意将他葬在巴黎。他先是被安葬在香槟省的一个小礼拜堂内,直至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们才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当时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句子“他使人类的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而他的心脏则被人们精心保存在一只盒子里,安放在巴黎国家图书馆。盒子上刻着他生前说过的最能体现他性格的一句话:“这里是我的心脏,但到处是我的精神。”(尹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