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23日 星期五
“南洋风”盛吹是伏旱的信号

    □ 黄智敏

    “智”解三伏天

    今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后至今,大部地区白天伴随晴热的偏南风盛吹,风力达3—4级,中午前后甚至5—6级,还发出呼呼哮鸣的声音,夜间仅0—1级。由于风来自于南方海洋,人们称它为“南洋风”,又由于在强烈阳光下吹,或被称为“南阳风”。

    农谚有“小暑南洋十八天,大暑南洋火烧天”,旷日持久的南洋风,气温高、风力较大,空气的相对湿度较小,地面蒸发与作物蒸腾耗水量大,故往往是伏旱甚至是伏秋连旱的信号。在水稻孕穗尤其是抽穗扬花期,遭遇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以上达30℃以上,最高气温达35℃以上有害高温,若不采取防御措施,前者会引起部分花粉不育,后者会影响正常授粉、受精,使空壳率增高,结实率降低;对棉花会杀死花粉,还有利于红蜘蛛、棉铃虫危害,而导致花铃脱落。据中国气象局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专家苏荣瑞等水稻冠层温度环境响应模型研究表明,真正水稻冠层最高温度连续高于33.5℃,就易遭受热害。因此预防高温干旱,是抗灾夺丰收的关键措施。

    值得提醒的是,湖北省气象局研究员乔盛西等早年研究结果表明,在伏秋连旱年份,7月500百帕的月平均高度与高度的距平图上,有以下特征值得参考,即西风带环流为“两槽一脊”型,在雅库茨克到贝加尔湖东部,为一深厚的低气压槽,高度距平达50位势什米,乌拉尔山附近又有一个浅槽区,高度为负距平;两槽之间在贝加尔湖西部有一较弱的高压脊。这样使地面冷空气只能在北纬35度以北地区活动,锋面位置偏北。因此,现在对伏秋连旱的可能性及其预防也不可忽视。

    通常为了预防干旱的发生,当梅雨提早在6月下旬或7月初结束,就要做好抗大旱的准备。一方面要注意蓄水保水,在梅雨结束前尚在排涝排渍时,就应利用一切塘堰蓄水保水;一方面在干旱发生后,及早利用长江及其支流“水高田低”的形势,注意引水灌溉,使中稻抽穗杨花至灌浆乳熟期保持田间一定深的水层;棉花也应在花铃期,根据旱情发生程度,因田制宜的采取喷灌或沟灌。这样,既可缓解旱情,又能降低田间温度,有利于提高水稻结实率,降低空秕率,增加千粒重;也有利于棉花增加伏秋桃,提高单铃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