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宗轶 孟立飞
在地球和宇宙空间中有一个神秘的力量——那就是磁场,它是许多自然不解之谜背后的始作俑者,在卫星和飞船遨游太空时,它影响航天器缓慢偏离既定轨道,影响精密器的测试精度。易忠,就是这股神秘力量的测控者。
易忠是我国磁环境领域资深专家。他自1993年3月至今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环境工程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主任、总工程师、专业总师等职务,同时兼任硕士生导师、《航天器环境工程》编委会委员和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组委员等。2007年获得中国科协、中央组织部、中央人事部颁发的中国青年科技奖,2012年获得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中国人》杂志承担的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荣誉称号。
结缘磁场
掌握磁场对航天器影响规律
工作伊始,易忠投身于尚不被大家所熟悉的磁环境领域,1995年负责“九五”课题“工业磁场控制方法研究”,创新性的采用双探测器的方法测试磁试验设备周边的非均匀磁场对设备均匀区的影响,掌握了磁场影响的规律。1996年负责研究卫星整星地磁场环境中磁性检测方法的研究,在该研究中巧妙的利用地磁场矢量关系解决了地磁场环境中卫星感生磁矩无法测量的难题。
精密设计
控制磁场对航天器的影响
2000年,易忠负责的“空间磁环境地面模拟试验及卫星净磁技术”研究,是国内第一次对卫星轨道空间动态磁场进行的地面模拟,精度满足型号需求,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了卫星整星的磁性物理模型——等效多偶极子模型,该模型可以对卫星部件及整星周围的磁场进行精度较高的仿真计算,达到欧空局同类型的软件功能;研究开发出整星充退磁方法及部件充、退磁方法、航天器磁特性测量方法以及卫星紧固件充退磁方法,并研制出相应的设备,这一系列设备应用于航天器及其部组件的磁性检测及控制中,满足了航天器严格的磁性指标要求,攻克了航天器出厂的关键技术要求。
2005年,易忠开始投身于“卫星磁性控制试验评价与在轨环境中磁效应评估技术研究”、“卫星虚拟磁试验技术”、“长寿命卫星空间磁性效应试验评价技术”,国内首次系统地对航天器磁性进行了仿真计算,形成型号研制全流程的磁性控制与分析方法,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节省了时间,并通过验证与实施有效保证了卫星磁性满足在轨任务需求,在后续型号上得到推广应用。
2006年,易忠将研究的目光从外部转向了难度更高的航天器内部磁场分析工作,解决了使用大磁矩磁力矩器后,航天器内部磁场分析的难题,创新性的将强磁场干扰测试、卫星磁性增长测试引入整星测试试验中,解决了型号难题。
创新应用
挖掘神秘力量的新应用
易忠的目光持续关注国际上磁学领域最新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积极将最新的成果运用到航天器研制领域。2011年,他提出了磁场梯度照相概念,原创性的提出利用探测到的磁场梯度张量,计算目标内部磁源的位置和大小,得到磁场二维或三维分布图像,为航天器磁性控制、故障诊断和精度测量等任务提供另一种可能的技术手段。2012年联合提出了载人返回舱磁性阻力伞概念,原创性的提出利用返回舱在飞行过程中自动收集的离子电流为线圈供电,为返回舱提供额外阻力,磁阻力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降低返回舱周围等离子体密度,减弱或消除“黑障效应”。目前,通过理论分析已经设计了具体实施方案。
带领团队
绽放创新激情
一路走来,易忠和他的团队曾多次获得“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知识产权优秀发明者”等荣誉,在他的带领下很多人已经独立承担重大项目的研究工作,有的走上管理岗位,成为室主任、副主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秉承“创新(Creativity)、责任(Responsibility)、开放(Openness)、激情(Passion)、梦想绽放”的理念,塑造了一支充满活力和人才辈出的团队。这个团队具有活跃的创新思维、严谨逻辑思维和扎实的科学素养,他说“创新是工作,是习惯”。他对创新活动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能够战略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善于提出新观点和新方法,并在工作中积极实践,不懈追求创新思想的落地实施,推动整个专业领域创造新的业绩。
未来的道路上,易忠和他的团队将不断开拓创新,用创新引领发展,用激情点燃梦想,助推“中国梦”、“航天梦”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