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8月15日 星期四
今天我陪医生坐诊……

    □ 本报记者  李颖

    记者走基层

    7月29日,冒着霏霏细雨,记者如约来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参加医院启动的志愿服务开放周活动。记者今天的工作是在妇科陪医生坐诊。

    来一趟都不容易

    刚刚走进挂着李晓光名字的妇科诊室,就看到一屋子的人围着她。“你是几号?”有患者警惕地问记者。“我是志愿者,不看病。”原本想悄悄观察的计划,随着一声询问落空了。

    李晓光教授抬头看到了记者穿的志愿者服装,点点头,让我坐在了她的身后。

    观察一会儿,记者发现,几乎每位病人都显得很焦虑,“李主任,我的毛病要紧吗?”、“李大夫,我刚检查完,能不能让检查报告今天就出来?”、“李主任,我挂的是下午号,但下午我要赶火车,能不能上午给我看了?”、“李主任,我没挂上号,您给我加一张吧。”不大的诊室,大家七嘴八舌,记者觉得有些乱,但李晓光教授似乎什么都没感觉到,应着这个,答着那个,还顺手写了加号单。

    “您一天要看多少病人?”趁李晓光教授检查完病人的空当,记者问到。“原则上每半天限15个号,但往往要翻一倍多。来得都是肿瘤患者,无论是本人还是家属,跑一趟都不容易,还是多理解吧。”李晓光教授说得很平淡。

    与老病号拉家常

    坐着轮椅的罗阿姨刚一到诊室,李晓光教授就问道:“最近大便怎么样啊?可不能吃黏的东西。”“不好啊,您快给我做手术吧。”两人之间的对话不像医患在看病,更像熟人拉家常。

    趁着李晓光教授看片子,罗阿姨告诉记者,自己是两年前在别的医院做的卵巢切除手术,现在发现结肠又出问题了,坚决要求再做手术。“我是经人介绍找到李主任的。她对我们特有耐心,不仅治病,还常开导我们,我就信服李主任。”

    “看片子的情况还不错,不建议现在做手术。”看着满脸渴望做手术的罗阿姨,李晓光教授耐心地说,没你想的那么严重,放松心情,别太紧张,有什么不舒服随时过来。

    李晓光教授对记者说,很多肿瘤患者更多的是心理作用。“其实心情舒畅对肿瘤患者很关键。”实践证明,肿瘤患者在接受了正规系统的治疗之后,保持心态的乐观,情绪的稳定,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不但可以巩固疗效,同时,也是临床治疗的继续。

    记者注意到,李晓光教授应诊的风格更像是哄孩子,不仅口吻温和,而且语调是上扬的,这样不仅能让患者说出自己所有的疾病感受,还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相互理解很重要

    记者粗略数了数,在刚过去的一个多小时里了,李晓光教授已经为十几个没挂上号的患者加了号。“您加了这么多号,看得过来吗?中午还有时间休息吗?”记者关心道。

    “来这里看病的大多都是外地人,看一次病不容易,既然来了,加号就加号吧!”一上午,记者第一次看李晓光教授端起水杯抿了一口水说,根本没有中午休息的习惯和时间,吃个饭、上个洗手间,就连到下午了。“来的很多都是老病号,有的已经找我十年了,我熟悉他们的病情,既然他们来找我,多晚我都得给他们看。”

    据了解,李晓光教授在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领域上很有建树,很多人慕名前来就诊,所以每到周一出专家门诊时,不到15平米的诊室里外都是人,根本关不上门。“没办法,我们医院设了两道岗,但根本拦不住。有一次因为阻拦男家属,我们的保安都被打了。”李晓光教授对记者说,你要知道,患肿瘤的本人和家属心情都不好,那脾气也就可想而知了。患者家属担心病人也可以理解,好在患者们也都相互理解。

    在记者陪医生坐诊的一个多小时里,初诊的、复诊的、看结果的、咨询的、检查的……进进出出几十人次。“出门诊的医生,什么都要管。看病、开药、宣传科普知识、帮老病号做检查再调整用药,样样都要兼顾。一看起病来,喝不上一口水、去不了洗手间是常有的事情。”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