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谋海济国
——哈尔滨工程大学科研工作60年发展纪实
唐晓伟
哈尔滨工程大学青檐碧瓦的教学楼,楼前为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将军铜像。

    日前,在“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执行首个试验性应用航次下潜任务中,叶聪、唐嘉陵分别担任主驾驶,蛟龙首潜,大有收获,消息传来,国人振奋。前不久,两位潜航员刚荣膺“载人深潜英雄”称号,受到党中央、国务院表彰;辽宁舰系统主任设计师王治国、国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工程师唐嘉陵荣获中国优秀青年的最高荣誉“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在这些科研精英的成长历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一站——哈尔滨工程大学;在中国海军索马里护航编队里,有唯一一所参与技术护航高校的教师身影;在巍峨如山的辽宁舰上使用的100余台套设备背后,是我国深入参与航母研发高校的百余名师生,他们有一个相同的烙印——哈尔滨工程大学。

    这是一座有着独特精神气质、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校园,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凝练出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工程、核能应用为主体服务领域的“三海一核” 办学特色。“蓝色”是这所大学科研工作发展理念中“谋海”的精准定位和特色凝练,“红色”是这所大学科研工作“济国”的使命担当和报国赤诚。蓝色和红色,就像人体的静脉和动脉,为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无穷无尽的生命力和发展自动力。60年来,哈尔滨工程大学将“谋海济国”刻画进自己与时俱进的成长轨迹,并在实现一步步跨越的征程中,孕育出了满树的科研硕果。

    谋海:将科研做出“特色”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前身是诞生于1953年的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她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有着特殊的荣耀,几乎凝聚了一个时代关于国家军事现代化的全部光荣和梦想,是一代人心底最虔诚的关于青春与理想的记忆,也是让后来人高山仰止的辉煌注脚。

    哈军工的科研工作史,几乎就是一部新中国国防科技发展史。这里先后诞生了第一台军用电子计算机、第一艘水翼艇等十几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共和国第一”。1970年,哈军工主体南迁,以海军工程系为基础,“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在原址组建,她以为造船工业与海军装备双重服务的定位,开始了追求跨越的创业新程。1978年,她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第一台深潜救生艇、第一套设计定型的某型减摇鳍、填补国内空白的声靶系统……一系列科研成果紧紧围绕造船工业与海军建设需求,充分彰显出一所全国重点大学应有的实力与水平。

    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历史的积淀、国家战略的需求、服务行业的使命、自身的定位,四者在学校发展的坐标轴上重合,“三海一核”特色办学理念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目前,哈工程归属工信部,是入选首批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之列、进入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

    哈工程打造科学研究特色品牌,以“三海一核”领域国际科技前沿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战略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计划和重大科学问题,系统打造科学研究特色品牌,在“三海一核”领域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了技术创新引领能力和重大工程装备研发能力,取得了诸多标志性研究成果,先后有潜艇结构设计规范、某型减摇鳍、某型深潜救生艇、核潜艇造水系统水位调节器、我国第一套艇用综合导航系统、智能水下机器人、核动力装置培训模拟器等几十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的科研成果,并涌现出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士莪、徐玉如等一批“三海一核”领域的高端领军人物。

    在船舶工业领域,哈工程承担新船型设计、数字化造船等一批前沿科研任务,是我国船舶工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海军装备领域,承担了一批国防重大装备研制任务,是我国海军装备研制不可或缺的依托力量;在海洋工程领域,承担深海空间站、动力定位系统研制等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是我国相关领域的重要技术支撑力量;在核能应用领域,参与国家核电重大专项、国家核能开发专项等研究工作,是我国核能应用领域主要依托力量之一。目前,哈工程在研项目总数的80%、科研经费的90%都直接或间接与“三海一核”领域有关。“九五”以来哈工程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85%来自“三海一核”及相关领域。哈工程参与了我国绝大多数水面舰船、潜艇、水下潜器的研制工作,在水下机器人、动力定位、船舶减摇等领域代表我国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最高水平。哈工程逐步成为我国舰船科学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之一,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究的重要单位,发展海洋高技术的重要力量,核动力安全及相关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

    济国:为科研作出“风骨”

    教育最神圣的使命是为国家的进步作出贡献,关心国运是大学的风骨,“急国家之所需的科研”无疑是一所大学关心国运的使命担当。

    哈军工高起点的创建源自新生共和国对国防工业和国防科技的迫切渴望。1953年,毛泽东为“哈军工”颁发的训词中说:“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对于我国国防事业具有极重大的意义……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军事工程学院的创办,其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这个迫切而光荣的任务。”冰城热血,黑土红心。哈军工的创建凝聚了新中国建设强大国防的希望。历史证明,哈军工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从“两弹一星”到核潜艇,再到弹道导弹,共和国几乎每一个国防重大项目,都融入了哈军工学子的智慧和汗水。

    重视科研是哈工程一脉相承的传统。哈船院初建时虽举步维艰,但从未停止科研工作,200多名教师承担了13项国防战略急需的科研课题。即使在上世纪80年代海军装备需求不足、船舶行业不景气、核工业发展缓慢的时期,学校依然坚持在困境中寻求机遇,用一项项科研成果为祖国国防、船海事业的发展注入了生机活力,也为自身在高等教育格局中占据了重要一席。哈船院科研工作迎难而上的选择是对哈军工“祖国利益至上”的精神传承,她向世人昭告:忠诚,就是在任何时候、面对任何困难都首先为祖国服务。

    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再到哈工程,这所大学将对自身使命与责任的担当在办学实践中升腾为一种精神力量,并在不断丰富发展中凝结成以“祖国需要为第一需要、国防需求为第一使命、人民满意为第一标准”的大学精神。从“九五”建设到“十二五”规划,学校始终肩负为国防事业服务的使命与责任,将科技工作的定位与发展目标始终与国家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设息息相关,并将其作为自身发展的“聚焦点”和“成长点”。

    “十一五”期间,哈工程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600余项,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200余项,申请专利1264件,2012年科技经费到款7.6亿元,位居全国高校前列。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首家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在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承担的18项研究工作中,8项为技术首席,是海军装备领域担任技术首席最多的单位。

    哈工程通过协同创新进入国家建设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研项目,主动与代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内最高水平的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等大型企业、研究所开展实质性的产学研合作,努力践行协同创新。国家“2011计划”启动后,哈工程组建了“深海工程与舰船技术”等协同创新中心,占得引领行业的先机,成为知识创新策源地,全力支撑国家在船海领域的科学发展和行业的转型升级,为我国早日成为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做出更大贡献。

    奔腾的浪花

    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人的因素。从一个个敢立时代潮头、具有抢占先机的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先锋教科团队,到一批有道并能“传道”,业精且能“授业”,不惑又能“解惑”的优秀教师群体;从邓三瑞、戴遗山、何祚镛、刘希宋、王芝秋5位终身荣誉教授的皓首苍颜,到我国潜器与水下机器人研究领跑者徐玉如院士、传热界名师姜任秋教授、管理咨询专家张铁男谱写的生命绝唱;从青年学者、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张阿漫、论文“高被引”状元范壮军等到一批正在成长为研究型大学建设事业主力军的青年才俊……这是一群与祖国发展同梦,与祖国需求同行,有梦想、有希望、有信心、有力量的人们,这是一群矢志报国、苦干实干的人们,他们在“军工大院”这个有形的载体中,用实干兴邦的使命自觉实践着国家的深蓝梦想,各展所长、各负其责、各就其位,将自身价值与事业发展完美结合。

    光环与荣誉总把艰苦与辛劳掩在背后。科研项目难度大、周期长、实验条件艰苦,晕船呕吐是家常便饭;海试时,淡水告罄,他们把压载水仓漂着油污的水烧开了喝……对他们而言,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一个项目经过团队的努力,测试达标时的成就感和快乐,就像生养了一个孩子,看着他学会爬,会说话,会走路,会奔跑,并有一天离开父母闯荡一片天地,那种成就感,不经历孩子成长的喜悦,别人可会明白?

    在常人看来艰苦枯燥的工作,哈工程人一干几十年,一钻大半生,面对喧嚣,这里沉静;面对浮躁,这里坚定。在他们看来,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强国之梦,才能获得方向的指引,爱国之志,只有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才能获得不竭的动力,他们像一朵朵浪花,因为敢立潮头、抢占先机的精神而散发着持久而永恒的魅力。

    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为哈工程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社会思潮如何多元,哈军工人身上闪烁的终生不渝的报国精神,志存高远的拼搏精神,科学严谨的求实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作为学校的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支撑着哈工程人追求卓越、自强不息。那份流淌在哈工程人血脉中的精神品格,根植于哈工程学子心中的报国情怀,始终是哈工程人前行的力量,使他们“可堪国家大用,能负民族重任”,使他们能磨砺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成就,淬炼出耀眼的科技成果,谋海济国,为祖国的深蓝梦想增添奔腾的力量!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