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伟
锐观察
春夏之交,不少城市道路淹水的问题开始凸显。这不只是大煞风景,更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安全隐患。
湖北气象高级工程师黄智敏说,强降水是城市道路淹水主要原因,而且现代城市的雨比乡下的要大。黄智敏解释道,大城市有许多建筑物、马路、工厂,有各种机动车、烟囱、空调、冰箱排出的废气和稠密的人群散热,还有大量的二氧化碳或其他固体污染微粒,使大气变得浑浊,像一层“薄膜”笼罩在上空,导致大气对地面的“逆辐射”增强,即把地面吸收太阳热,又以长波辐射形式向大气放出的热量,更多的回馈地面。加之城市内蒸发耗热少,林立的建筑物对空气流通的阻滞作用,太阳照射的热与人为制造的热源难以散失,使城区的温度比郊外高,好像形成了一个“热岛”。这样城区含有高水汽压的热空气,因上升运动,其上下对流比乡下强,上空的固体微粒——水汽凝结核又多,对于对流不稳定云层的产生和降水量的增大,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然而,我们也不能总是‘怨天尤人’。”黄智敏说,“凡事要从自己主观做起。” 如多少年来在城市发展中,往往“夷泽建房”,把过去一些可以承蓄渍水的低洼沼泽地,人为的变成建筑群,加之建筑地坪硬化,这样渍水既无注处存蓄又不能下渗,调蓄排水系统的缺失,淹水便成为必然。
还需指出的是,若要抑制城市强降水,首先要抑制城市“热岛”效应,要建立城市“消热”机制,诸如法定有效减排,再就是在城镇化中规划穿插绿色带、水带,在城市中甚至可以规划某些“作物带”,这种穿插式地貌,所产生的空气混合乱流,就可抑制城区强对流天气与降水的强度,而若能建立一定规模的林带,蒸腾作用不仅可消耗城市热量,同时蒸腾作用像小型“抽水机”使奢水散逸。在减逊城市“道路淹水”上,若能应用综合系统科学思维,从生态措施上加把劲,有些安全的隐患,在城市总体规划时就能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