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仍不能确定发现了“上帝粒子”
欧核中心今年7月4日宣布发现了高度疑似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的消息令整个物理学界为之欢呼,不过研究人员仍反复强调只是发现了一种新粒子,至于其是否为希格斯玻色子,还有待更深入的数据分析加以确认。现在,来自ATLAS(超环面仪器)项目组的最新结果发现,新粒子在质量以及衰变为双光子的速率等属性上与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的预测有一定偏差——新粒子的质量比以其衰变为Z玻色子来计算要多大约3GeV(1GeV=10亿电子伏特)。这使得新粒子为“上帝粒子”的身份依旧存疑。
一周之“首”
首次无需进行文库制备便完成了DNA单分子测序
12月12日,英国研究人员简化了基因组测序的标准流程,首次无需进行文库制备便完成了DNA(脱氧核糖核酸)单分子测序,而以往文库制备要从测序前基因组样本中提取不同长度的DNA片段,这一过程不仅费力、费时,还会浪费DNA。现在新方法只要很少量的DNA就能获得序列数据,用量可低至不到1纳克(10亿分之一克),仅为常规测序方法的500分之一到600分之一。
几乎于此同时,英国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对本国10万名癌症和罕见疾病患者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测序。这个新项目将对患者的整个基因组进行测序,而不只是其中部分基因。旨在让“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在基因测试、药物研发和最完善治疗方法中引领全球。”
一周技术刷新
“DNA制造业”两大障碍被攻克
一个由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领导的国际研究小组,克服了DNA(脱氧核糖核酸)纳米技术进入现实应用的两个主要障碍:效率和质量。他们开发出一种DNA结构现实检查技术,使制造一批复杂DNA产品的时间从一个星期缩短到几分钟,而且产品合格率接近100%。这使大量生产DNA产品成为可能,在未来具有光明的商业前景。
IBM新芯片用光为互联网提速
IBM公司本周表示,其在用光代替电子信号传输数据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最新研制的一款芯片将光学组件和电子电路“手拉手”集成在了一块芯片上。这项名为“硅纳米光子学”的突破性技术使各种服务器内的处理器之间能更快传输数据,因此有望将网络服务的速度提高数百倍,而且成本低廉。IBM表示这是硅芯片首次使用小于100纳米的半导体技术,被认为是硅光子学领域一项新突破。
“三明治”新结构创建出“有来无回”光陷阱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纳米结构的金属和塑料“三明治”来收集和诱捕光线,将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了175%。这项技术使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提高近两倍,亦能提高传统的无机太阳能集热器如标准的硅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率。这种廉价的柔性塑料装置被认为或将成为太阳能发电的未来。
新材料“生物支架”可修复先天性心脏缺损
美国莱斯大学和德州儿童医院的研究人员成功制成了一种名为“生物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补丁,能够修复婴儿的先天性心脏缺损。该支架的中间一层为聚己内酯(PCL)聚合物,其能逐渐硬化形成拉伸带,其能与活性心肌细胞相容,并可支撑新的健康组织的生长。随时间推移,它也会逐渐降解。
前沿探索
核重组制作干细胞再向前推进一步
取出一个成熟细胞并移除其身份,从而使其可成为任何种类细胞——核重组,在修复受损组织及在化疗后替换骨髓等领域具有广阔前景。2012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约翰·格登博士最新发表的论文表明,由Hira蛋白存储的组蛋白H3.3,是将细胞核恢复多能性,即发展成为多种细胞类型的关键一步。此种操H3.3的路径,或许可为完全抹除细胞“记忆”并产生一个真正的多能细胞提供一种新方法。
瞄准DNA修复有望根除白血病干细胞
天普大学医学院日前报告了他们在研究慢性骨髓性白血病(CML)治疗方面的进展。他们设计出一种关闭CML干细胞活性的方法,用了一种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方法攻击了白血病干细胞修复DNA的路径,以此遏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该发现有望带来攻克癌症干细胞耐药性的个体化新疗法。
借助基因修改的HIV成功治疗一名白血病患者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的医生日前从病魔手中成功夺回了一个罹患白血病的7岁女孩的生命,赢得这场胜利多亏了一个可能会让所有人感到意外的“帮手”——经过基因修改的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其治疗过程不会出现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而骨髓移植这种治疗白血病的标准手段可能有了替代方案。
零重力下生长氦晶体获得成功
通常情况下,生成氦晶体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把液态氦-4转换为固体的冷冻温度,而且还必须将液态氦-4加压到至少25个标准大气压。而最近,日本物理学家在研究零重力条件下晶体生长的过程中,突破了实验室条件限制,在飞机上用氦-4超流液生成了长达10毫米的氦晶体,检验了氦晶体在更宽广条件下生长的特殊动力学,这是普通材料无法实现的。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