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荷兰有句谚语:“上帝创造世界,荷兰人创造荷兰”。对于这个国土面积仅有约4.2万平方公里,且四分之一面积低于海平面、约一半国土面积海拔不足1米的水乡泽国而言,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确保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文明发展并行不悖,一直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荷兰人对大自然的改造,是个艰苦卓绝的过程。数百年间,荷兰人通过多处围垦,获得了一片又一片的土地。然而,在向大自然索取的过程中,荷兰人从未忘记过保护生态环境。面对寸土寸金的土地,他们拿出近一半面积用于农业及畜牧业,在为人类发展提供最为基础的物质产品同时,也反哺自然,力促生态文明的发展。
荷兰东部的兰辛格兰市,是荷兰倾力打造的农业生产基地“绿港”的核心地带。市长爱瓦尔德·范福利特向新华社记者介绍说,荷兰出口总额的20%来自于农业,农业在荷兰经济中的比例约为10%,为66万余人带来工作和收入。
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和气候条件,同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一定影响。面对土地面积有限、气候条件不利、水资源管理复杂等因素,荷兰人利用高新科技逐项弥补不足,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农业产业,并很好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时值荷兰潮湿而寒冷的隆冬,但记者在兰辛格兰市的多处温室里看见,新型玻璃温室里春意盎然:一串串西红柿悬在枝头,一朵朵鲜花挺立待放,在专门的LED(发光二极管)灯光照射下形成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景象。
“2011年,荷兰拥有超过一万公顷的温室,其中的5000公顷用于种植蔬菜,其余面积用于花卉和盆栽种植,”范福利特说,“而我们兰辛格兰市目前还有220公顷的土地可用于建设新的温室。”
他介绍说,当地农民在本世纪初选择由传统农田转型为大棚种植,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当地政府也因势利导,对农民进行指导、帮助和协调,使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成化和高效化的道路。
“与此同时,农业和生态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他举例说,“一个变废为宝的例子是,壳牌石油公司在附近鹿特丹港口的炼油厂每年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环境非常不利;我们通过管道将这些废气直接输送到大棚基地,因为大棚内果蔬的生长需要二氧化碳,这样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同时也对废物进行了再利用。”
“还有一个例子是,有些垃圾场在焚烧垃圾的过程中释放很多热量,我们将这些热量输送到大棚内,对果蔬的生长极为有利。”
在一家名为“绿色Q”农业公司的温室里,工程师马克·格隆特舒尔滕对记者说,温室需要消耗大量能源,其成本达到种植总成本的三分之一。“能源价格无疑将越来越贵,我们不能只考虑生产而忽视能源消耗,需要通过各种科技手段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比如,我们通过将室外空气吸入温室内来进行除湿,就能减少很多能源消耗。”
利用不到2万平方公里的农业用地,荷兰成为全球主要农产品出口国之一,与美国、法国并称为世界三大蔬果生产地,其蔬菜出口量占欧洲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荷兰人的实践证明,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的发展并行不悖,而注重生态文明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华社海牙12月1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