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霍金(右)与丘成桐(左)在杭州科学对话会上。 |
科学奇才霍金(王怀国篆刻) |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霍金(1942.1.8-2018.3.14),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20世纪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
霍金出生于80年前的1942年1月8日。300年前的这一天恰好伽利略(1564.2.15-1642.1.8)逝世——霍金是伽利略300年后的投胎者?呱呱坠地的小霍金头上罩上了天生的科学家的金色光环?不是的。用霍金自己的话说:“我估计大约有20万个婴儿在同日诞生。
霍金曾三次访华,他首次踏上中国这片土地说起来还有点“传奇”。
中国科技大学原副校长钱临照院士曾给我讲过当年他力邀霍金访华的故事。
原来从1981年开始,钱临照就着手邀请霍金,历时4年,才邀请到霍金。在这过程中,英国驻华大使馆一直婉拒邀请,理由是当时合肥是小地方,交通不便,而霍金教授是残疾人,饮食需要特别制作,需要从英国空运,合肥的中国科大如何保障?
为了能邀请到霍金来合肥,当时钱临照院士采取“徐徐图之”的办法,首先在1983年邀请霍金早期学生、黑洞学者Carr访问中科大。Carr回英国后向霍金报告这次情况。1984年,英国大使馆未再次阻止中国科大校方的邀请。1985年4月28日,43岁的霍金来到合肥,下榻在稻香楼宾馆。
当时,中科大的同学们都有些不敢相信,像霍金这么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怎么说来就来了呢?霍金的第一次公开亮相是在科大的水上报告厅,这个原本可以容纳300多人的报告厅,被挤得满满的,后来者只好顺着过道往下站,最后连讲台的两侧甚至门口也站了不少人。
霍金演讲的主题是“为什么时间总是向前的”。“当时,整个校园都沸腾了!”中国科大物理系一位姓汪的老师回忆道,“能亲耳聆听这位传奇大师的讲演,成了那几届科大学生的人生幸事。”
2002年8月,霍金第二次访华是在第一位获得菲尔兹奖的华裔数学家丘成桐的邀请下成行的。由于这个时候国内知道霍金的人已经相当多了,他也就受到了热烈欢迎。他在浙江大学召开的“2002弦理论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题为《“模”理论宇宙学》的学术报告。
做完科学交流,霍金又去了北京,指名要上长城。这给北京负责接待的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刘辽出了个大难题。刘辽是我在重庆的朋友刘蓉的哥哥,刘辽告诉我说,当时他在北师大物理系找了几个研究生小伙子把霍金带着轮椅抬上了长城。可见当研究生不光得有脑子,还得有体力,不过能抬霍金这样的高人,大概也能沾点仙气吧!
霍金第三次来中国,是2006年,那时他已经64岁了。这次行程同样让中国的粉丝趋之若鹜,但和前两次相比,几乎没有什么戏剧性。他在香港、北京都作了关于宇宙起源的演讲,而媒体则费尽心思想把他的语言翻译成老百姓听得懂的大白话,以便为科普做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
在观众提问“您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时,霍金给了一个让大家都很开心的回答:“中国的文化、食物我都感兴趣,但最感兴趣还是中国的女性,她们都很漂亮。”这使得在场的女大学生特别高兴。
霍金在科学普及方面的贡献,就是名闻于世的科普“三步曲”巨著。
第一部是《时间简史》,首次出版于1988年。1985年霍金第一次访华时正在修改,他写得很通俗,为的是发行量大,可以多拿印数稿酬,因为病中的霍金开销太大,常常入不敷出。这本书分为十二章,讲的全都是关于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识,但该书的定位是让那些对宇宙学有兴趣的普通读者了解他的理论和其中的数学原理。
霍金的第二部科普书是2001年写的《果壳上的宇宙》。他以同样的方式将粒子、膜和弦做十一维运动、黑洞蒸发等一系列近期激动人心的发现展现给读者,进入这充满谜团却又神秘无穷的宇宙。这本书虽然略显艰深,但也让人趋之若鹜。
霍金的第三部科普书,是他在2010年出版的新书《大设计》。凭借这本书,霍金又在全世界掀起一波大众讨论宇宙奥秘的高潮。这本书中并没有太多新鲜的论调,行文却更加直接。开篇一句“哲学已死”似乎在宣称物理学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将取代哲学的位置。而后,霍金仍然难以抛却所有一流物理学家的情怀,希望发现一个大统一理论来描述整个宇宙的方方面面。
霍金说过,我们只不过是一种生活在一颗小行星上的高度发达的猴子,但是我们却可以理解整个宇宙,正是这样使我们特别。而今,斯人已逝,但无论如何,这位在轮椅上生活了大半生的天才,不仅是科学家,亦是哲人,他为我们讲解了人生的意义和思想的价值。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