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 星期五
戴伟:一个热心化学科普的“洋教授”
□ 马俊锋
戴伟在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演示化学实验
摄影/李丹

    2017年,北京展览馆,在第四届城市科学节上,一个胖胖的头发雪白穿着白大褂戴着护目镜的外国人非常引人注目。他的醒目不仅是因为他是“万黑丛中一点白”,更是因为他站在孩子中间摆弄各种瓶瓶罐罐眉飞色舞地讲解的样子。他就是戴伟,一个热心化学科普的洋教授。

    戴伟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目前是北京化工大学的特聘教授。他热心于化学科普,勤勉于向青少年普及化学知识,致力于培养学生们求真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他经常到北京、安徽、内蒙、山西等许多地方,给青少年讲授化学知识,演示化学实验,向孩子们播撒科学的种子。

    由于在科普事业上的杰出贡献,戴伟也获得了许多奖项,还受到过多位中国国家领导人的表彰。几个月前又被中国科协主办的“典赞·2016科普中国”活动评选为“科普中国特别贡献者”。一个洋教授,是如何在中国的科普之路上走得如此精彩,获得了那么多荣誉呢?

    1996年,戴伟接受北京化工大学的邀请,成为北京化工大学的一名特聘老师,并定居北京。一转眼20年过去了,现在他的汉语已经基本褪去了外国味,非常流利,像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2011年,戴伟应邀给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上化学课。恰好这一年是国际化学年,他的化学实验课被英国皇家化学会评为当年所有分会活动中最优秀的三个活动之一,并获得了1万英镑的支持。从此戴伟就把给打工子弟学校的学生上化学实验课当作一个长期活动坚持下来。只要有时间,他每个月都会去打工子弟学校给学生们做化学实验。

    因为经常去给打工子弟们上课,许多学生都记得戴伟。每次一下车,原本玩闹的学生就都向他聚拢过来,戴伟就用流利的汉语和学生们你一句我一句的调侃:“我来看看,你们都是哪里人呀?”“河南”“山东”“福建”“河北”……“哇哦,看来你们都是中国人呀。那你们知道我是哪里人吗?”“外国人!”“不,我来自火星。”戴伟就这么被学生簇拥着,边调侃边往教室走去。

    实验中他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化学的乐趣,还要培养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诱导学生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比如,实验中他会拿出一个空的容器问学生:“这个容器是空的吗?”学生有的回答“是”,有的回答“不是”,戴伟就引导学生说:“不要轻易下结论,我们来验证一下!”于是就拿一个带火星的木条放进容器,看到木条迅速燃烧起来后又说:“木条迅速燃烧起来了,说明里面是什么?”学生思考一下异口同声地回答:“氧气!”在这一问一答中,学生们就会慢慢形成严谨的做事态度和积极思考的习惯。

    除在学校做科普外,戴伟还经常参加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等单位组织的一些城市科学节、科技活动周、科学嘉年华等活动。通过科普活动,戴伟在许多中小学生心里撒下了化学的种子,点燃了他们的“科学梦”。

    一个叫宋大有的小学生参加了戴伟的科普活动,并由此喜欢上化学。随后他自己就通过淘宝、阿里巴巴等购买了许多化学实验器材和药品,开始自己做实验。宋大有对化学实验的热爱和执著让戴伟想起了少年时代的自己。后来,戴伟让他进自己的科普团队做志愿者。现在,宋大有已经是东直门中学的一名初三学生,个子高了,化学知识更丰富了,所以在戴伟的科普活动上,有些小学生以为他是研究生志愿者,甚至有人喊他“叔叔”,闹出了不少有趣的事情。

    宋大有不仅在家里做实验,还将化学实验当作表演做给同学们看。每次学校组织的文娱活动中,其他同学都是表演唱歌、跳舞、弹奏乐器,他却将舞台当实验室,把自己的实验器材和药品搬上去做起化学实验来。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化学似乎是神秘莫测、复杂,甚至是非常危险的一门学问。戴伟从事化学科普,就是为了要消除大众对化学的这种不科学的认识。戴伟辞去了待遇丰厚、科研条件优越的英国大学教职,只身来到中国,到条件简陋的打工子弟学校,到中国的大江南北,给学生们讲化学,做实验,传播科学。通过科普活动,戴伟不但在青少年中播撒了科学的种子,更传播了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一种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一种积极思考的科学思维,一种为兴趣和梦想持之以恒的执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