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7月27日 星期三
祁登荣:黄土高原上“驯化”南方菌菇
◎本报记者 王迎霞
视觉中国供图

    农民最害怕东西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我们把菌棒做好,构建了“草—菇—饲—肥”循环经济模式,创建了“统一制作菌袋、农户管理出菇、公司回收产品”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也有打工的地方。

    ——祁登荣 科技特派员、宁夏彭阳县福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后,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食用菌销量增长了10%。然而,种出一朵菌菇容易,要把它易地规模化、产业化,谈何容易。

    而最近,宁夏固原市彭阳县闽宁现代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以下简称闽宁农业园)正在开展食用菌绿色标准园建设,该园10栋占地30亩的香菇大棚,即将改造升级。

    这是因为15年来,在黄土高原的大山深处,科技特派员、彭阳县福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福泰菌业)总经理祁登荣将闽宁农业园经营得红红火火,他要将福建的菌草技术和专业人才本地化。一方面,祁登荣对杏鲍菇、香菇、双孢菇、秀珍菇等品种进行了开发试验,使这些菌菇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另一方面,他累计培育本地技能型人才50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100余人。

    从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一朵小菌菇的“驯化”之路折射出东西部科技合作的大格局,映射出农业科技人员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大精神。

    “驯化”菌菇的祁登荣,是一名土生土长的科技特派员。

    从种土豆改行养蘑菇

    1997年,闽宁第二次联席会议将菌草技术列为闽宁协作扶贫重点项目。福建农林大学菌草技术研究所所长、科技特派员林占熺来到彭阳,提出了针对六盘山区气候特点打造反季节菌菇基地的设想。很快,他们种出了宁夏第一朵菇。

    随即,闽宁两省区科技厅设立菌草技术扶贫专项,鼓励彭阳菇农与福建农林大学科研人员结对,学习如何用玉米芯、玉米秆作培养基,并利用废旧窑洞和设计土棚示范种菇。这些实践再获成功。2003年,宁夏扶贫办决定在彭阳、永宁两地建菌草技术扶贫基地,在彭阳办菌草技术菌种制作中心。

    菌草种植规模的迅速扩大,农户收益却千差万别,有的一棚收入超过万元,有的颗粒无收亏本欠债。究其原因,不是技术不好,而是技术没有本地化。

    在这重要关头,闽宁协作第七次联席会议作出推进菌草技术本地化的决定,双方决定在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建一个以食用菌生产、研究、开发、示范为主的闽宁农业园。宁夏科技厅确立了彭阳县围绕食用菌选派科技特派员的科技专项,福建省科技厅则选派福建农业科学院法人科技特派员入驻彭阳县。

    让谁担此重任?祁登荣被宁夏科技厅选派为彭阳县科技特派员,负责闽宁农业园的建设和经营。

    从部队转业回乡,祁登荣被分到了彭阳县林业战线。他先后去过3个林业站,样样工作有声有色。但他坦言:“虽然自幼生长在彭阳农村,对栽树种粮挖土豆十分在行,可让我种蘑菇,真的是天方夜谭。”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祁登荣坚信菌草技术能把秸秆变成金。面对未知的菌草世界,他带领团队虚心向福建来的技术人员请教。祁登荣住在闽宁农业园,干在闽宁农业园,还成立了自己的菌草产业公司福泰菌业,一边攻关技术,一边指导农户。

    产品连续11年获有机认定

    从2007年开始,祁登荣带领彭阳县福泰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始潜心研究如何让菌草技术本地化。

    彭阳县气温低、环境好、农作物资源丰富,适宜菌草生长。然而南方的菌菇培育技术到了彭阳县只在春夏适用,简言之,在彭阳县不同的季节需要不同的菌种控制技术。

    “我们刚开始种植菌菇时并不成功。拿杏鲍菇来说,2010年之前,我们每个菌棒上的平均单产不到2两,感觉是在碰运气。”祁登荣说。

    祁登荣深深感到,如果不掌握各环节的技术,要把产业发展起来很困难。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到南方菌菇企业去打工。

    “你把别人派过去,即使学好了,也不一定能留在身边,所以必须自己先学会技术。”祁登荣说服了家人,安抚了员工,先后来到福建南平、漳州

    及上海等地的食用菌企业打工。

    “人家干啥我干啥,一边干一边摸索。”祁登荣打工期间还认识了一些专家,这些专家也成为日后解决各种疑难杂症的宝贵资源。

    祁登荣不断积累技术和经验,最后形成了自己的整套技术方式。2015年,通过不断磨合,闽宁农业园生产步入正轨,杏鲍菇单个菌棒的产量达到了4两。

    祁登荣说:“品相虽然参差不齐,但产量稳中有升,这又坚定了我把这个产业向前发展的决心。”

    祁登荣团队大胆尝试用当地特有的玉米芯、柠条、苜蓿等资源做菌种培养基。这种方式种出的“六盘山珍”品牌的菌菇,口感好、白度好、成本低。“六盘山珍”系列产品更是连续11年获得有机产品认定。目前,祁登荣团队的技术已在国内80%的企业推广开来。

    经过十几年“驯化”,如今闽宁农业园种植的杏鲍菇每个菌棒产量平均为7两,最高时能达到8两,香菇、鸡腿菇、双孢菇等品种也逐步落地。福泰菌业获评宁夏科技小巨人企业、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精准脱贫扶贫车间等称号。

    让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占地500多亩的闽宁农业园里,有日产各类鲜菇5吨、年产1800吨的食用菌周年化、工厂化生产线1条,液体菌种生产线1条,配套自动化控温控湿设备,这些生产线和设备让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火箭式”增长。

    在福建和宁夏两省区科技厅的连续支持下,闽宁农业园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上海食用菌研究所、宁夏大学等单位结成了技术创新联盟。特别是2018年被批准为宁夏现代农业(食用菌)展示区以来,闽宁农业园实施了《宁南山区菌草循环经济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项目,已申请国家专利12项,登记宁夏科技成果2项,并被命名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但作为科技特派员,祁登荣始终在思考,除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以外,如何才能领着农民富。

    “农民最害怕东西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我们把菌棒做好,构建了‘草—菇—饲—肥’循环经济模式,创建了‘统一制作菌袋、农户管理出菇、公司回收产品’模式,让农民在家门口也有打工的地方。”祁登荣说。

    除去成本,产生的利润全部归种植户所有,祁登荣的这种做法,使农户户均纯收入增加了2万元左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祁登荣还与周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建立联系,用工优先吸收建档立卡户的劳动力。对有文化基础、能够吃苦负责的人加大技术培训,保证他们长期在园区工作,获得稳定收入。

    彭阳县城阳乡年过六旬的庞世福,刚开始一个人在园区打工,儿子儿媳在外地“挣大钱”。后来孩子们发现老爹不但能顾家,挣的一点都不比自己少,便双双进了闽宁农业园。七八年来,老少三口一边在家里养着牛,一边每年还能从闽宁农业园挣回10多万元。

    让祁登荣骄傲的是,如今闽宁农业园农民的技术力量非常雄厚,在闽宁农业园务工超过10年的达到20多人,在所有技术人员中超过一半。

    “杏鲍菇通过多年的集成创新,技术体系已经成熟了,我打算让香菇、平菇等品种的种植也实现工厂化。”祁登荣说。近几年,祁登荣致力于回收当地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平菇生产,农民每亩农作物秸秆纯收入达300元,涉及4个乡镇3000多户,户均增收约1500元。

    祁登荣笑着说:“如果市场销售鲜菇达到10吨,闽宁农业园的产值就翻番了。”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