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供图) |
现在的年轻人经常说自己患有“选择困难症”,很容易纠结,拿不定主意。甚至还因此产生了“小孩子才选择,成年人都要”的网络梗。两杯不同口味的饮料,可以都要;两件款式各异的衣服,也可以都要。但,如果你面对的选择是相亲或者租房呢?
相亲问题:正所谓有情人终成眷属,当选择用相亲的方式来解决终身大事时,我们能找到最佳伴侣吗?
电视荧屏上充斥着各种相亲节目,经常会出现这种场景,面对表白的嘉宾,另一边总要做出 “艰难的决定”——要不要继续亮灯?如果灭灯,意味着放弃了这一次机会;如果继续亮灯,则有可能结束相亲之旅,舍弃更多“好”的选择。虽然相亲问题是一个比较感性的问题,掺杂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数学能不能为相亲问题提供一种相对理性的方法呢?
租房问题:小明最近忙着租房子,但是看了一周房源之后,仍然无法确定该签约哪一套房子,甚至不确定要不要继续看房。当小明看到还算中意的房子,是应该立即下手还是继续观望呢?如果立即下手,会不会还有其他更好的房源没有看到?如果继续看房,之前看到的还算满意的房子会不会错失呢?小明陷入了深度的纠结中。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使我们的决定更加明智且节省时间呢?
不管是相亲问题还是租房问题,都属于要在继续挑选和立刻下手之间做出一个决定,并达成某种平衡。到底该怎么办,能让我们的决定更加明智呢?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观望期太短,则达不到比较的效果;如果观望期太长,又会导致真正可选的余地不多了。因而,在观望与选择之间拿主意时,要讲究策略。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呢?
瑞士著名数学家欧拉早就解决了这一问题。他告诉我们,这一理想的平衡点就是1除以自然常数e(e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也是一个超越数,值约为2.71828……),约等于0.37。这也是37%法则这一名称的由来。具体应该怎么应用呢?
相亲问题之解:我们既然决定要用数学来解决相亲问题,那么就要把心中的想法数字化。根据自己的规划确定相亲个数(假设10个),在此基础上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应用37%法则了。前面3位相亲对象落在观望期,只需充分了解对方,不要答应结婚,但要记住这3位中最优秀的一位;后面7位相亲对象处于决策期,在这7位中一旦遇到了比前面3位更优秀的相亲对象,就立刻做出选择,并停止相亲。
现实中,爱情是这世界上最复杂的事情,它不是数学题,不能理想化,更不容易数字化,否则也不会留下那么多凄美的爱情故事。但无论如何,37%法则为感性的恋爱提供了一种理性的方法。
租房问题之解:相比相亲,租房问题更适合使用37%法则。先根据自己的规划,确定找房时间(假设30天)。前11天应该处于观望期,在此期间只看房,不签约,但要记住看到的最好房源。从第12天看房开始进入决策期,一旦遇到了比前面11天都更好的房源,就立刻签约,并不再看房。
生活中涉及需要决策的问题,如买房、卖房、求职、面试等,都可以考虑使用37%法则来帮助我们打定主意。希望今后再面对困惑时,37%法则可以帮助我们做出相对最优的选择,治愈一些年轻人的“选择困难症”。
(作者系国家开放大学应用数学系副主任)